多管齊下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2016-12-21
經濟參考報5140
核心提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
會前,中共中央總書記、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研究“三農”工作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今年農業農村形勢總體較好,明年“三農”工作要繼續為全局作貢獻。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習近平強調,要始終重視“三農”工作,持續強化重農強農信號;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糧食基礎上,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要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適應,使強農惠農政策照顧到大多數普通農戶;要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導農業生產、優化供給結構;要尊重基層創造,營造改革良好氛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要持續抓好“三農”工作,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入開展農村“雙創”,推動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促共進。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拓展農村發展空間。
會上傳達學習了習近平重要講話和李克強指示要求,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討論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
會議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加快深化農村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市場、要素、主體。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健全農村創業創新機制。
對于明年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了五個方面:一是在今年籽粒玉米調減3000萬畝左右的基礎上,明年要繼續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產區玉米1000萬畝,二是優化生豬區域布局,加快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轉型升級,引導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建設優質奶源基地,抓住中國奶業20強這個龍頭,培育國產品牌,振興民族奶業。三是推進漁業減量增收和資源養護。四是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五是加快推進農村創業創新。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前副組長陳錫文此前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是要提高農業綜合效率、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一大舉措就是讓農產品的定價主要由市場決定。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政策改革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就是一例。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記者,實施了長達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玉米價格執行價補分離的改革政策,將成為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給予一定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兌付給生產者,以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此外記者了解到,明年我國將繼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除了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將迎來更多細化的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外,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繼承、抵押、擔保等權利該如何界定與賦予,也將是改革的重頭戲。
標簽:
農業供給側改革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