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麗:“十四五”農業機械化面臨的重大挑戰與戰略任務
文/楊敏麗(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十四五”是我國建成小康社會后奮力實現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戰略目標的個五年,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刻認識新時期農業機械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分析農業機械化面臨的重大挑戰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好地發揮農業機械化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目標的支撐作用意義重大。
一、深刻認識新時期農業機械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
毛主席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19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總體上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正加速向農業各產業機械化推進,機械化在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為糧食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強有力的物質裝備保障。在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的情況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2003年的33.5%提高到2019年的70%(見圖1),糧食年總產量由2003年的8.61千億斤提高到2019年的13.28千億斤(見圖2),我國人口從2003年的12.88億人增加到目前的14億人,如果沒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很難養活這么多人口。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果菜茶等各產業機械化亦快速發展。
圖12003-2019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變化圖
圖22003-2019年我國糧食年總產量變化圖
(二)促進了城市化發展和農業勞動力轉移。據有關研究,2003-2018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市化率提高0.53個百分點,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降低0.64個百分點(見圖3)。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使更多的人從事其他重要工作,促進了社會生產的大分工,推動了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繁榮。
圖32003-2019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城市化率、產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變化圖
(三)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助力脫貧致富。農機行業積極投身于脫貧攻堅工作,組織行業捐贈農機和專家指導,在四川宣漢縣、云南瀾滄縣等貧困縣,初步形成了“土地集中管理與種植+田間生產全程機械化+產后處理→提升產品附加值+品牌打造+電商(線上線下銷售網絡)→促進產業發展”的以機械化為抓手帶動丘陵山區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典型模式,有效地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和產業發展。
國際經驗也證明,農業機械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先行條件,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發展的必然規律。發達通常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之后10-15年實現機械化,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20世紀末,美國工程技術界把“農業機械化”評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進步起巨大推動作用的20項工程技術之一,列第7位(當時計算機列第8位)。這一評價基于100年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所引發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力地保障了農業發展和食物。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的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戰略目標,我國必須在2035年實現農業全程機械化,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造血功能”,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目標提供物質裝備與技術支撐。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進程中,農業機械化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需求越來越迫切,發展環境越來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