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 范建華會長出席并致辭
1月18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農業機械化分會(以下簡稱“農機化分會”)主辦,約翰迪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2025年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年會暨第十二屆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辦,大會得到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的大力支持,并通過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視頻號全網直播。
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工信部、中國工程院,行業協會、學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產企業等單位的領導、專家,以及相關媒體記者等近200人線下參加了會議,直播平臺超過2萬人次觀看。會議圍繞“‘十五五’·新質生產力·全球化”的主題,采取政策解讀、主旨報告、對話交流等方式,探討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機遇與戰略。大會開幕式由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中心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傅澤田主持。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勇在致辭中表示,中國農機化發展研究中心率先開創了一條以民間力量為主,集教育、科技、產業一體化的國際合作新模式。經過三年多的發展,聯合國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在巴西落地2個中巴家庭農業機械化科技小院,聯合17家中國農機企業在巴西共建2個家庭農業機械化合作示范農場,建設1個家庭農業機械化聯合研發與技術推廣中心,與7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并開展實質性合作,共建中巴家庭農業機械化人工智能化聯合實驗室列入習近平主席訪巴成果清單,中巴農業機械化合作成果被納入國合署“全球發展項目庫”,在巴西及拉美地區產生廣泛影響。同時,在泰國、老撾、緬甸等瀾湄國家也開展了農業機械化合作。這些合作工作的開展,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助力中國農機走出去、講好中國農機化故事的務實行動與重要舉措。未來,中國農業大學將繼續聯合行業專家一道,為中國農機化走向世界、構建公正世界和可持續星球而共同努力!
中心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機學會農業機械化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白人樸表示,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不斷增強和提高,對農機化發展的投入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農機化發展進程加快,發展質量提高,發展格局優化,發展效益巨增。未來,農機化發展將呈現出全面化,智能化,綠色化,增機減人、人強機精,農機化法治建設進一步加強完善以及中國農機對世界的影響力和貢獻增強的六大趨勢。他指出,新時代中國農機人重任在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在新征途上要具有一往無前,無往不勝的革命精神奮勇前進!攻堅克難,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的奮斗目標一定要實現!一定能實現!
中國農機化協會會長李偉國在發言中指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貫徹大食物觀,推進種業振興,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都對農業裝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推進關鍵環節作業裝備“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優”,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裝備短板弱項,為農機化發展帶來新機遇。中國農機化協會同廣大農機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與我國農機事業發展同向而行,圍繞打造農業裝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立新型農業裝備協同攻關體系、推進科技與產業融通發展,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農業裝備高效化、智能化、綠色化、體系化發展的新階段,亟需推進更多原創性引領性重大裝備突破,引領農業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整體提升。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對中國農機化展望大會能夠連續舉辦十二屆表示高度贊賞。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事業,各種政策不斷出臺,全社會對農業機械化功能作用的認識也漸趨一致。他提出,推進農機裝備創新發展和農業綠色發展,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同時,對新一代新型農業裝備提出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更高的新要求。當前,推進關鍵環節作業裝備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好,迫切需要補齊裝備短板弱項,這些都為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農機流通協會會長范建華指出,從當前局勢看,我國農機加快國際化面臨諸多有利條件,一是我國國力的提升帶動眾多國內企業軟硬件條件不斷升級;二是我國農機產品技術性能不斷提升,日漸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三是農機產品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四是農機企業的國際化意識與能力不斷增強;五是有國家的大力支持與強大實力背書。未來,要蹄疾步穩推進我國農機國際化進程,需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多方發力,強化頂層設計;加大對農機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培育農機企業的海外運營水平和能力;推動農機企業自身要在加強國際化的整體布局和運營體系上下功夫;國內農機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要加強自律,注重中國農機在海外市場的整體利益。
中國農機學會理事長、中國農機化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苑嚴偉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是,以高素質勞動力為主體特征、以顛覆性創新為技術特征、以多要素滲透融合為配置特征、以農業邊界突破與產業鏈條延伸為結構特征、以數智化和綠色化轉型為形態特征。農業機械裝備作為農業科技的集成和大規模應用重要載體,在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方面效果顯著,為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有效推動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已成為當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產業發展的熱點。可以從建立農機應用示范區和設置相應的補貼政策入手,借力政策提高農機的接受度,提高農戶對農機的自發需求,保障農機手利用App掌握農情地況,進而幫助農民查看漏播率和農藥利用率等數據,提高智慧農機生產力。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原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心咨詢委員會專家朱明表示,“十四五”以來,全國農機化系統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充分發揮農機在農業生產和應急救災中的主力軍作用,堅持以用促研發、以用促制造、以用促轉化,全產業全鏈條協同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持續加強農機作業組織和隊伍建設,努力推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新成效,為“十五五”農機化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25年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中,再次提高農機報廢補貼金額及種類范圍。這些重要的務實政策舉措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農業裝備高質量快速發展,支撐培育農機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十五五”期間,國家將出臺多項政策支持我國農機行業機械化全面高質量發展。
聯合國可持續農機化中心處長李檣表示,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與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密切協作,在能力建設培訓、項目實施、聯合研究、人員交流等領域開展了務實合作,為推進我國與全球其他農業大國開展農業機械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區域農業機械化融合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希望在現有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合作領域,為推動亞太區域乃至全球農業機械化創新與綠色發展做出新的成績。
近年來,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作為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的區域機構,以推動本區域可持續農業機械化發展為宗旨,充分發揮聯合國系統多邊平臺作用,緊密圍繞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旨在促進亞太地區農機化發展的項目和活動,通過政策對話、標準制定、能力建設、專題研究與咨詢、試點示范等,不斷推動區域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得到成員國的贊賞和積極評價。本次大會“中心”重點關注四個方面:一是著力加強科技創新,推動農業機械化向智能化、精準化邁進,為現代農業注入新動力;二是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推動清潔能源技術與農業裝備的融合,助力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三是深化國際合作,構建開放共享的農業機械化平臺,促進技術、知識、信息與資源的互聯互通,共同開創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局面。
國務院原副秘書長、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郭瑋作了題為《中國農機行業的時代機遇》的主旨發言。他表示,從宏觀經濟的背景看,經濟發展的周期性因素、國際大環境的變化都是影響農機行業增長的重要因素。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早已超過70%,這說明用戶對農機以及農機服務已經成為剛性需求,這是農機行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所以,有些行業可能成為夕陽產業,但是農機不會,農機產業只會隨著農業的發展不斷創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他提出,未來,隨著中國農機行業基礎的不斷夯實,外圍配套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國際市場的不斷開拓、行業內部結構的優化調整,都將為農機行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的機遇。
隨后,會議圍繞“十五五”發展戰略、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與全球化等話題展開了討論。分會分別由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原會長、中心咨詢委員會專家、農機化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劉憲,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副會長,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原一級巡視員李安寧,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院長、中國農業機械學會拖拉機分會副主任委員宋正河主持。在嘉賓對話與互動環節,由中心主任、農機化分會主任委員楊敏麗,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黨委書記、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青貯機械化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畜牧機械分會副主任委員尤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