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無人機市場亂象何時止
千億級蛋糕引來各路商家搶食
據不完全統計的數據顯示:2015年植保無人機保有量達2324架,總作業面積1152.8萬畝次,2016年植保無人機的數量突破6000架,預計2017年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將在1-1.5萬之間,無人機行業釋放的巨大誘惑引得不少企業蜂擁而至。有專業級無人機公司,也有“換殼入市”的組裝公司。
目前,我國人口紅利漸失,廣袤的土地耕種重任落在了即將邁入老齡化人口肩上,而對于植保無人機市場,由于國內的遙控無人機對適當規模化的種植區域均適用,所以以目前的約30%的流轉程度來看,無人機市場預計將達100億,植保服務市場則預計可達400億。
廣大的農資企業仍舊不以產品為主,向服務、種植端延伸的方式,進行需求驅動轉型。“無人機植保作業”所帶來的去集中勞動化、自動化作業的方式令廣大農戶心中燃起新的希望,但結果卻比想象的要不堪的多。
2017未迎來井噴卻迎來陣痛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都說植保無人機在2017年會迎來井噴式增長,但這種增長實質是一種自殺,走的太快而且方向走偏了,等同于把整個行業在往死亡的方向帶!”
所謂“死亡的方向”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作業質量不過關,海南、山東、陜西、新疆、浙江、湖南等地,從大田作物到經濟作物,從授粉打落花瓣到用藥不當導致作物藥害,部分商家的老鼠屎行徑導致拉低整體行業風評。
其二,作為緩解“廣大農戶植保壓力”的新興技術本可以在政策春風下更好的發展,然而有人砸錢在鉆研技術上,有人卻砸錢在“騙保”上,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的無人機公司中間不乏濫竽充數者,買來原配件組裝一番刷上不同的顏色就可以招搖撞騙,將政策補助金攬入荷包,嚴重打擊行業公平競爭。
其三,行業配套設施不完善,包括藥劑配比、無人機維修、飛手培養等方面都存在漏洞。表面上呈現出擁有植保灌溉、藥劑噴灑、農情監測、補充肥料等十八般武藝,實際上的植保效果卻要大打折扣。
去年在江蘇一家國內大品牌的企業,在處理二化螟和給水稻打除草劑的時候出了問題,5萬畝的作物都出現了藥害,賠了120多萬,到現在車輛和設備還被扣押中,無人機植保的市場亂象實在是讓人心痛啊......”知情人表示。
由此可見,植保無人機行業亂象已經由內而外產生毒瘡,而給那些真正想在植保無人機市場發展的企業造成了環境污染。
去亂象:技術監管兩手抓
一位業內資深專家表示:“植保無人機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也是值得推廣的,只是目前行業邁的步子太大了,個別居心不良的人為了名利在攪局,忽略了科學試驗示范、專業發展的客觀性和理性”。
植保無人機市場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很差,因此個別隊伍亂象滋生令整體行業都要承受污名,因此要打好“防疫針”,讓這個行業去除頑疾健康成長起來。
首先,要有法所依。目前民用無人機過得很是逍遙自在,盡管“實名制”已經出臺,不過匆匆上馬的系統明顯漏洞百出,還需要不斷完善。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法律和標準研究所所長劉浩認為,規則的制定還需要合理引入社會團體,并加強利益相關方的互動交流,避免因為利益分割糾紛引起的市場競爭混亂。
其次,企業要把好產品質量關,與技術掛鉤。無論是對無人機本身以及附加功能,必須進過嚴格試驗通過后,才能投放市場。此外,企業還要做好與相關技術部門、政府部門的對接工作,讓投機分子無機可趁。
從目前所暴露的行業問題來看,問責可以歸咎于以上。不過,還有遣散在各個角落的寄生蟲,想在這個百億大蛋糕上蠶食幾分,因此相關監管部門、技術部門以及廣大農戶應該積極配合打擊行業亂象,在推動農業植保轉型升級的同時切忌:把好“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