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黑土地“貧血癥”
2015-07-28
經濟日報7770
核心提示:黑土是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約4.8億畝,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的四分之一,調出量占的三分之一,對保障糧食很重要。黑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形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幾百年的時間。專家已發出警告,如果不加以保護,黑土繼續退化,東北“大糧倉”的基礎不牢,優勢也會失去。引以為自豪的寶貴黑土地資源將不復存在。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質量直接關系到糧食。近年來,耕地質量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隨著有關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土壤進行整治,對耕地進行修復,我國耕地保護與治理初顯成效。本報選取了黑土地保護、建設用地復墾、農膜污染治理等領域的典型地區進行了調研采訪,探求如何在保護中利用耕地,在提高糧食產能的同時兼顧耕地資源環境的農業可持續之路。
黑土是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長期以來,我們對黑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使得曾經黑黝黝、抓一把能出油的黑土地,如今已疲憊不堪逐漸變薄。如何讓黑土地在不影響生產能力的情況下恢復“體力”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伴隨農業部、財政部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的啟動,記者近日再一次來到東北,探尋黑土地的保護利用之道。
黑土變薄令人憂
原來“插根筷子也發芽”的黑土地如今正發生改變。由于度的開發利用,黑土地退化明顯。在黑龍江省北安市二井鎮自和村,村黨支部書記閆中杰揮鍬挖開了一塊地,不到30厘米,便露出了黃土層。前一段,專家告訴他:“黑土層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平均60至70厘米,下降到平均20至30厘米,并且還在繼續退化。”
行車的路途上,記者看到高速公路兩旁的坡地、林地很多已經變成了耕地。據介紹,原先的不少大豆田也變為玉米地。吉林省農安縣創業村農民姜成輝說,大豆能固氮肥地,過去東北不少農民都習慣糧豆輪作,利于提高土壤地力。但種大豆效益低,每畝純收益不到玉米的一半,現在大家越來越不愿意種。
“感覺黑土層營養越來越少,不得不多施化肥。現在種6畝玉米,化肥底肥就得600斤,追肥還得500多斤。化肥用量比20年前增加了近一倍。”姜成輝說,如今,糧食產量靠化肥頂著,由于有機肥源明顯不足,大部分農田已多年不施有機肥。農民們說,以前的土地土壤層較厚,腳踩上去就像踩在海綿上一樣,現在許多地方土壤板結得厲害,踩上去根本看不到腳印。
吉林省黑土地耕地面積達520萬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成以上。吉林省農委巡視員于文波說,每年流失表層土壤平均可達0.3至0.7厘米,耕層有機質以每年0.1%的速度下降。耕地的犁底層深度已由上世紀80年代的20厘米左右下降到13厘米。土壤的持續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發生頻率提高。
據監測,黑土表層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一部分耕地黑土層厚度由開墾之初的80至10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40至50厘米,部分地區下降到20至30厘米,局部地區甚至出現完全喪失腐殖質層的“破皮黃黑土”。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近些年來,東北黑土區高產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大豆、雜糧等肥田作物種植面積越來越少。同時,農家肥使用減少,化肥施用量增加。黑土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在作物產量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耕地地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以及土壤貧瘠化。
黑土是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約4.8億畝,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的四分之一,調出量占的三分之一,對保障糧食很重要。黑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形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幾百年的時間。專家已發出警告,如果不加以保護,黑土繼續退化,東北“大糧倉”的基礎不牢,優勢也會失去。引以為自豪的寶貴黑土地資源將不復存在。
種地為何不養地
當前東北黑土地面臨的“量減質退”局面,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潛在風險。記者采訪發現,這主要源于過度開墾利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產業結構、長期忽視水土保持措施等。加之,強制性的法律法規等制度性約束缺乏,農民無法從保護黑土地中獲得更多經濟效益,導致農民“重用地輕養地”,黑土地不堪重負。
水土流失是導致黑土層不斷變薄的重要原因。目前東北已有700萬公頃左右的坡耕地的黑土層厚度不足20厘米,237萬公頃的坡耕地黑土層已經消失。不久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參與政協東北黑土地專題調研。他說,如果任由水土流失繼續發展下去,50年后東北黑土地又將有94萬公頃坡耕地的黑土層徹底喪失。
耕作制度和產業結構單一,制約土壤肥力提升。同時,種養發展不協調,玉米就地青貯轉化飼料率低,草食畜牧業滯后。據吉林省榆樹市有關人士介紹,根據吉林省實施的土壤有機質提升計劃,2013年該市獲得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資金150萬元,項目耕地每畝補貼10元,農戶施用農家肥按2至3立方米計,僅運輸成本就要80至120元,“這樣很難調動農民養地積極性”。
秸稈還田是增強土地肥力的有效措施,但不少地方的秸稈還田率還不高。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長期從事水稻育種工作,跑遍了東北的水稻主產區。據他觀察,一些農民對秸稈還田有疑慮,由于操作中有出現秸稈、土壤不結合導致產量下降的可能,農民寧可把秸稈燒了也不還田。
黑龍江省農科院土肥所副所長周寶庫認為,組織化程度不高,制約黑土地保護措施的推廣。比如,等高耕作應該是治理漫崗坡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但受原有順坡承包土地的制約,很難統一推進。平原地區深翻深耕需要大馬力拖拉機,但由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無法統一作業。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地塊零散,多以順坡條帶狀為主,導致等高起壟、修埂、筑溝等治理措施難以落實。
此外,還有黑土地保護技術集成研發不夠等原因。
保護黑土該咋辦
黑土地的現狀已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政協專題調研組在不久前的專題報告中建議,層面應盡快出臺保護黑土地資源的法律或法規,盡快實現黑土地資源保護的剛性約束,從戰略的高度重視黑土地資源的保護,建立黑土地資源保護長效機制,推行保護性耕作制度,大幅增加黑土地農田基本設施投入,對于城市化建設等非農建設用地實行黑土耕作層土壤剝離制度。
農業部、財政部也積極行動。今年中央財政專項安排5億元,支持東北地區17個產糧大縣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黑龍江省確定雙城等9個試點縣(區),計劃落實黑土地保護試點面積100.83萬畝。其中整建制推進涉及4個整鄉推進、62個整村推進和53個合作社。”黑龍江省農委副巡視員李世潤說,整建制推進有要求,試點縣要“縣內有大中型有機肥廠、鄉鎮內有農機合作社、村里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土地集中連片,每個縣實施面積不少于10萬畝。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全省黑土地保護試點實施方案,并探索了平地玉米區、坡耕地等不同的技術方案。
據介紹,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深松整地、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不斷擴大黑土地保護面積。全區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00萬畝,有效解決了農民盲目施肥和過量施肥造成肥料浪費及地力下降等問題,減少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該區以希勤鄉愛強村、同心鄉同德村連續10多年施用農家肥為基礎,向246個行政村擴展,施用農家肥面積達到50萬畝。
曾衍德說,要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統籌好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黑土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路子。同時,要堅持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以耕地質量建設和黑土資源保護為重點,統籌考慮土肥水種栽培等生產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確保黑土地保護取得實效。他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
有機肥資源利用增肥。各地要根據不同緯度重點推廣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覆蓋還田和秸稈堆漚還田等不同的秸稈還田技術。還要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在畜禽養殖相對集中的地區,發展從事有機肥生產和施用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民利用畜禽糞便積造和使用有機肥。
糧豆輪作培肥。通過建立合理的輪作種植制度,推行糧豆輪作,增加大豆種植面積。由于收入差異,目前農民不愿意種植大豆,要切實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
緩坡地治理護肥。坡耕地治理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關鍵措施。要根據實施情況,對不同坡度的緩坡耕地,采取機械起壟橫向種植、短坡種植、等高修筑地埂,結合地埂種植生物籬帶等治理措施。
此外,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的帶頭作用至關重要。中國農科院農業區劃所副所長徐明崗認為,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一定要有承擔任務的載體,像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就是很好的載體。他們有保護黑土地的強烈意愿,又有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條件,把他們作為試點工作任務的承擔者,效果更好。
黑土是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長期以來,我們對黑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使得曾經黑黝黝、抓一把能出油的黑土地,如今已疲憊不堪逐漸變薄。如何讓黑土地在不影響生產能力的情況下恢復“體力”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伴隨農業部、財政部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的啟動,記者近日再一次來到東北,探尋黑土地的保護利用之道。
黑土變薄令人憂
原來“插根筷子也發芽”的黑土地如今正發生改變。由于度的開發利用,黑土地退化明顯。在黑龍江省北安市二井鎮自和村,村黨支部書記閆中杰揮鍬挖開了一塊地,不到30厘米,便露出了黃土層。前一段,專家告訴他:“黑土層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平均60至70厘米,下降到平均20至30厘米,并且還在繼續退化。”
行車的路途上,記者看到高速公路兩旁的坡地、林地很多已經變成了耕地。據介紹,原先的不少大豆田也變為玉米地。吉林省農安縣創業村農民姜成輝說,大豆能固氮肥地,過去東北不少農民都習慣糧豆輪作,利于提高土壤地力。但種大豆效益低,每畝純收益不到玉米的一半,現在大家越來越不愿意種。
“感覺黑土層營養越來越少,不得不多施化肥。現在種6畝玉米,化肥底肥就得600斤,追肥還得500多斤。化肥用量比20年前增加了近一倍。”姜成輝說,如今,糧食產量靠化肥頂著,由于有機肥源明顯不足,大部分農田已多年不施有機肥。農民們說,以前的土地土壤層較厚,腳踩上去就像踩在海綿上一樣,現在許多地方土壤板結得厲害,踩上去根本看不到腳印。
吉林省黑土地耕地面積達520萬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成以上。吉林省農委巡視員于文波說,每年流失表層土壤平均可達0.3至0.7厘米,耕層有機質以每年0.1%的速度下降。耕地的犁底層深度已由上世紀80年代的20厘米左右下降到13厘米。土壤的持續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發生頻率提高。
據監測,黑土表層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一部分耕地黑土層厚度由開墾之初的80至10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40至50厘米,部分地區下降到20至30厘米,局部地區甚至出現完全喪失腐殖質層的“破皮黃黑土”。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近些年來,東北黑土區高產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大豆、雜糧等肥田作物種植面積越來越少。同時,農家肥使用減少,化肥施用量增加。黑土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在作物產量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耕地地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以及土壤貧瘠化。
黑土是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約4.8億畝,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的四分之一,調出量占的三分之一,對保障糧食很重要。黑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形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幾百年的時間。專家已發出警告,如果不加以保護,黑土繼續退化,東北“大糧倉”的基礎不牢,優勢也會失去。引以為自豪的寶貴黑土地資源將不復存在。
種地為何不養地
當前東北黑土地面臨的“量減質退”局面,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潛在風險。記者采訪發現,這主要源于過度開墾利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產業結構、長期忽視水土保持措施等。加之,強制性的法律法規等制度性約束缺乏,農民無法從保護黑土地中獲得更多經濟效益,導致農民“重用地輕養地”,黑土地不堪重負。
水土流失是導致黑土層不斷變薄的重要原因。目前東北已有700萬公頃左右的坡耕地的黑土層厚度不足20厘米,237萬公頃的坡耕地黑土層已經消失。不久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參與政協東北黑土地專題調研。他說,如果任由水土流失繼續發展下去,50年后東北黑土地又將有94萬公頃坡耕地的黑土層徹底喪失。
耕作制度和產業結構單一,制約土壤肥力提升。同時,種養發展不協調,玉米就地青貯轉化飼料率低,草食畜牧業滯后。據吉林省榆樹市有關人士介紹,根據吉林省實施的土壤有機質提升計劃,2013年該市獲得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資金150萬元,項目耕地每畝補貼10元,農戶施用農家肥按2至3立方米計,僅運輸成本就要80至120元,“這樣很難調動農民養地積極性”。
秸稈還田是增強土地肥力的有效措施,但不少地方的秸稈還田率還不高。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長期從事水稻育種工作,跑遍了東北的水稻主產區。據他觀察,一些農民對秸稈還田有疑慮,由于操作中有出現秸稈、土壤不結合導致產量下降的可能,農民寧可把秸稈燒了也不還田。
黑龍江省農科院土肥所副所長周寶庫認為,組織化程度不高,制約黑土地保護措施的推廣。比如,等高耕作應該是治理漫崗坡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但受原有順坡承包土地的制約,很難統一推進。平原地區深翻深耕需要大馬力拖拉機,但由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無法統一作業。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地塊零散,多以順坡條帶狀為主,導致等高起壟、修埂、筑溝等治理措施難以落實。
此外,還有黑土地保護技術集成研發不夠等原因。
保護黑土該咋辦
黑土地的現狀已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政協專題調研組在不久前的專題報告中建議,層面應盡快出臺保護黑土地資源的法律或法規,盡快實現黑土地資源保護的剛性約束,從戰略的高度重視黑土地資源的保護,建立黑土地資源保護長效機制,推行保護性耕作制度,大幅增加黑土地農田基本設施投入,對于城市化建設等非農建設用地實行黑土耕作層土壤剝離制度。
農業部、財政部也積極行動。今年中央財政專項安排5億元,支持東北地區17個產糧大縣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黑龍江省確定雙城等9個試點縣(區),計劃落實黑土地保護試點面積100.83萬畝。其中整建制推進涉及4個整鄉推進、62個整村推進和53個合作社。”黑龍江省農委副巡視員李世潤說,整建制推進有要求,試點縣要“縣內有大中型有機肥廠、鄉鎮內有農機合作社、村里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土地集中連片,每個縣實施面積不少于10萬畝。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全省黑土地保護試點實施方案,并探索了平地玉米區、坡耕地等不同的技術方案。
據介紹,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深松整地、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不斷擴大黑土地保護面積。全區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00萬畝,有效解決了農民盲目施肥和過量施肥造成肥料浪費及地力下降等問題,減少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該區以希勤鄉愛強村、同心鄉同德村連續10多年施用農家肥為基礎,向246個行政村擴展,施用農家肥面積達到50萬畝。
曾衍德說,要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統籌好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黑土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路子。同時,要堅持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以耕地質量建設和黑土資源保護為重點,統籌考慮土肥水種栽培等生產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確保黑土地保護取得實效。他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
有機肥資源利用增肥。各地要根據不同緯度重點推廣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覆蓋還田和秸稈堆漚還田等不同的秸稈還田技術。還要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在畜禽養殖相對集中的地區,發展從事有機肥生產和施用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民利用畜禽糞便積造和使用有機肥。
糧豆輪作培肥。通過建立合理的輪作種植制度,推行糧豆輪作,增加大豆種植面積。由于收入差異,目前農民不愿意種植大豆,要切實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
緩坡地治理護肥。坡耕地治理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關鍵措施。要根據實施情況,對不同坡度的緩坡耕地,采取機械起壟橫向種植、短坡種植、等高修筑地埂,結合地埂種植生物籬帶等治理措施。
此外,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的帶頭作用至關重要。中國農科院農業區劃所副所長徐明崗認為,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一定要有承擔任務的載體,像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就是很好的載體。他們有保護黑土地的強烈意愿,又有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條件,把他們作為試點工作任務的承擔者,效果更好。
標簽:
黑土地,保護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