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如何給吉林農民系上“安全帶”
2015-05-21
吉林日報7220
核心提示: 據悉,吉林省作為農業災害多發省份,吉林省農業保險從2007年發展至今,在承保品種數量、風險保障水平、保險覆蓋面積等方面都取
據悉,吉林省作為農業災害多發省份,吉林省農業保險從2007年發展至今,在承保品種數量、風險保障水平、保險覆蓋面積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切實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農業保險經常被譽為農業生產的“帶”、“定心丸”、“保護傘”。2014年以來,從“新國十條”到“省十條”,農業保險的相關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讓農業保險更貼心、更給力,既是對當前農業生產的現實考量,也是對農民發展需求的及時回應。
從“要我投保”到“我要投保”,農業保險正在被更多農民認可
眼下,全省各地的旱田播種基本結束。在松原市前郭縣烏拉塔拉鄉劉家村,村民興長林5公頃的玉米已經出苗。就在2014年8月份,前郭縣遭受旱災,興長林的玉米損失接近四成。“雖然遇了災,但因為交了保險,得了賠償,損失多少挽回了點。”
2014年的旱災,烏拉塔拉鄉下轄的10個村共8.6萬余畝玉米受災,1400余戶村民得到了賠償,賠款金額共計230余萬元。
當前的農業生產仍不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如何在異常天氣和災害的影響下將農民的利益損失降低到最小,農業保險起到重要作用。
“每畝地交4元,我這75畝地每年需要300元的保費,這錢也不多,都承擔得起,交了心里有底。”在農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像興長林一樣開始認同農業保險。
近幾年隨著農業生產新型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土地的規模經營使得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對農業保險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為土地入農險,不僅能夠給他們帶來物質上的保障,更帶給他們心理上的保障。
長春市九臺區紀家鎮鳳財種植家庭農場主張鳳財最近正準備為農場的300公頃土地上保險。“種的地多,萬一有災害就承受不起,自從經營這個家庭農場,地每年都上保險。”談到入農業保險,張鳳財很認可。
吉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保險的潛力巨大。自2007年吉林省首次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起,經過8年的發展,逐步構建起市場化的種植業生產風險保障體系。農業保險在穩生產、保糧倉、避風險上,功不可沒。
目前吉林省的農業保險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指保險公司開展的由政府提供保費補貼的特定農作物、特定養殖品種的保險。中央財政補貼險種在吉林省有玉米、水稻、大豆、葵花、花生,其中中央財政補貼比例為40%,省級財政補貼比例為25%,縣級財政補貼比例為15%,農戶自交比例為20%。”安華農業保險吉林省分公司種植業保險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同時還有地方政策性補貼險種,種植業包括人參、溫室大棚、辣椒、煙葉、林下山參、食用菌幾大類,養殖業保險主要是能繁母豬養殖保險和育肥豬養殖保險。
“當前吉林省的農業保險整體還處在初級階段,在保險覆蓋面、保障程度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該負責人認為,只有保險行業自身發展好了,才能對農民有吸引力。
擴大險種覆蓋面,讓“保護傘”更有力
“這林子終于也能上保險了,以后遇著個災心里有底了。”2014年7月,延吉市汪清縣天橋嶺鎮的王玉忠為他的1100余畝人工林入了保險。
汪清縣是吉林省3個森林保險試點之一,據汪清縣林業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縣受益林地面積達到235.4萬余畝,涉及農戶1000余戶。
此次推廣的政策性森林保險保費由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補貼,其中公益林保費由林戶自交10%,商品林保費由林戶自交25%,余下的保費全由政府承擔。每畝保險林木的保險金額為500元。
森林保險在吉林省成功推廣的背后,與農民的實際期盼、市場的有效需求密不可分。
“當地林戶非常支持這項保險業務,不僅為林木種植產業提供有效風險保障,也在保險業服務當地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調動了種植戶積極性,而且穩定了農戶信心并減少了其后顧之憂。”汪清縣林業局林業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也正在吉林省悄悄醞釀。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
曾幾何時,生豬價格“過山車”式的波動讓養殖戶叫苦不迭。“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雖然被看好,但仍處于分散試點的階段,還面臨許多制度和技術層面的問題,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省12316新農村熱線農產品價格專家梁琦認為,即使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還在摸索中發展,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為養殖戶的市場風險“兜底”,這也是農業保險發展的新趨向。
“價格指數保險,既能解決受災問題,也能平抑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保險系副教授李景波認為,雖然我國農業保險有一定發展,但是基本限于災害險,像這種抵御市場風險領域的險種還有待開拓,并且將市場風險納入保險范疇非常有意義。
據省農村經濟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吉林省農業保險將在責任范圍和覆蓋范圍上有所調整,地震、泥石流和山體滑坡,以及草鼠害將納入農業保險責任范圍,原有的5種病蟲害責任擴大至全部病蟲害,同時,將二輪承包土地和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納入保險范疇,切實保障投保農戶的風險需求。
在發展中看到不足,農業保險還有許多“坎”要邁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基本都是成本保險,保障水平低,賠償金額還無法覆蓋農業生產中的物化成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受災農民的生產問題。正是因為保障水平偏低,導致農民對于保險的熱情不高。
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副總經理范德福認為,政策性農險的原則是“低保障、高覆蓋”,保險金額能否提高,這需要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
據范德福介紹,吉林地方農險的保險費近年來始終是20元/畝。其中,中央財政補貼40%,8元;省財政補貼25%,5元;縣財政補貼15%,3元;個人拿20%,4元。以玉米為例,每公頃的保險金額是200元。假如糧食絕收了,農民每公頃最多也就能拿3000元的賠償,這樣的賠償水平無法彌補農民的投入成本。
保險金額與農民的期待形成的強烈反差,讓農業保險處在“費力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如何尋找到農民與保險行業雙方利益的平衡點,是破解農業保險困境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既能讓農民對保險賠償滿意,又讓保險公司實現盈利,主要還要靠政府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經營是一個性的難題,真正做得成功的并不多。因為具有高風險、高成本的特殊性,價格比其他財產保險高很多,收入低的農民根本買不起。所以農業保險近幾年的發展比較緩慢,一直處于保成本的階段。要提高農民參保積極性,務必進一步落實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提高和省級財政補貼的比重。”吉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磊說。
保險業要關注民生,就應當從農民最迫切的需求出發,探索更加貼近農民需要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根據市場需求,研發適應農民需求的差異化險種,讓農業保險真正發揮‘閥’的作用,維護農民利益。”張磊認為,對保險公司而言,不能倚重政策吃農飯,借助前期的政策幫扶贏得農民信任、不斷完善產品服務,為日后開展純商業經營累積實力,才能把農業保險做大做強。(來源:吉林日報)
農業保險經常被譽為農業生產的“帶”、“定心丸”、“保護傘”。2014年以來,從“新國十條”到“省十條”,農業保險的相關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讓農業保險更貼心、更給力,既是對當前農業生產的現實考量,也是對農民發展需求的及時回應。
從“要我投保”到“我要投保”,農業保險正在被更多農民認可
眼下,全省各地的旱田播種基本結束。在松原市前郭縣烏拉塔拉鄉劉家村,村民興長林5公頃的玉米已經出苗。就在2014年8月份,前郭縣遭受旱災,興長林的玉米損失接近四成。“雖然遇了災,但因為交了保險,得了賠償,損失多少挽回了點。”
2014年的旱災,烏拉塔拉鄉下轄的10個村共8.6萬余畝玉米受災,1400余戶村民得到了賠償,賠款金額共計230余萬元。
當前的農業生產仍不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如何在異常天氣和災害的影響下將農民的利益損失降低到最小,農業保險起到重要作用。
“每畝地交4元,我這75畝地每年需要300元的保費,這錢也不多,都承擔得起,交了心里有底。”在農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像興長林一樣開始認同農業保險。
近幾年隨著農業生產新型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土地的規模經營使得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對農業保險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為土地入農險,不僅能夠給他們帶來物質上的保障,更帶給他們心理上的保障。
長春市九臺區紀家鎮鳳財種植家庭農場主張鳳財最近正準備為農場的300公頃土地上保險。“種的地多,萬一有災害就承受不起,自從經營這個家庭農場,地每年都上保險。”談到入農業保險,張鳳財很認可。
吉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保險的潛力巨大。自2007年吉林省首次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起,經過8年的發展,逐步構建起市場化的種植業生產風險保障體系。農業保險在穩生產、保糧倉、避風險上,功不可沒。
目前吉林省的農業保險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指保險公司開展的由政府提供保費補貼的特定農作物、特定養殖品種的保險。中央財政補貼險種在吉林省有玉米、水稻、大豆、葵花、花生,其中中央財政補貼比例為40%,省級財政補貼比例為25%,縣級財政補貼比例為15%,農戶自交比例為20%。”安華農業保險吉林省分公司種植業保險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同時還有地方政策性補貼險種,種植業包括人參、溫室大棚、辣椒、煙葉、林下山參、食用菌幾大類,養殖業保險主要是能繁母豬養殖保險和育肥豬養殖保險。
“當前吉林省的農業保險整體還處在初級階段,在保險覆蓋面、保障程度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該負責人認為,只有保險行業自身發展好了,才能對農民有吸引力。
擴大險種覆蓋面,讓“保護傘”更有力
“這林子終于也能上保險了,以后遇著個災心里有底了。”2014年7月,延吉市汪清縣天橋嶺鎮的王玉忠為他的1100余畝人工林入了保險。
汪清縣是吉林省3個森林保險試點之一,據汪清縣林業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縣受益林地面積達到235.4萬余畝,涉及農戶1000余戶。
此次推廣的政策性森林保險保費由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補貼,其中公益林保費由林戶自交10%,商品林保費由林戶自交25%,余下的保費全由政府承擔。每畝保險林木的保險金額為500元。
森林保險在吉林省成功推廣的背后,與農民的實際期盼、市場的有效需求密不可分。
“當地林戶非常支持這項保險業務,不僅為林木種植產業提供有效風險保障,也在保險業服務當地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調動了種植戶積極性,而且穩定了農戶信心并減少了其后顧之憂。”汪清縣林業局林業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也正在吉林省悄悄醞釀。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
曾幾何時,生豬價格“過山車”式的波動讓養殖戶叫苦不迭。“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雖然被看好,但仍處于分散試點的階段,還面臨許多制度和技術層面的問題,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省12316新農村熱線農產品價格專家梁琦認為,即使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還在摸索中發展,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為養殖戶的市場風險“兜底”,這也是農業保險發展的新趨向。
“價格指數保險,既能解決受災問題,也能平抑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保險系副教授李景波認為,雖然我國農業保險有一定發展,但是基本限于災害險,像這種抵御市場風險領域的險種還有待開拓,并且將市場風險納入保險范疇非常有意義。
據省農村經濟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吉林省農業保險將在責任范圍和覆蓋范圍上有所調整,地震、泥石流和山體滑坡,以及草鼠害將納入農業保險責任范圍,原有的5種病蟲害責任擴大至全部病蟲害,同時,將二輪承包土地和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納入保險范疇,切實保障投保農戶的風險需求。
在發展中看到不足,農業保險還有許多“坎”要邁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基本都是成本保險,保障水平低,賠償金額還無法覆蓋農業生產中的物化成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受災農民的生產問題。正是因為保障水平偏低,導致農民對于保險的熱情不高。
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副總經理范德福認為,政策性農險的原則是“低保障、高覆蓋”,保險金額能否提高,這需要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
據范德福介紹,吉林地方農險的保險費近年來始終是20元/畝。其中,中央財政補貼40%,8元;省財政補貼25%,5元;縣財政補貼15%,3元;個人拿20%,4元。以玉米為例,每公頃的保險金額是200元。假如糧食絕收了,農民每公頃最多也就能拿3000元的賠償,這樣的賠償水平無法彌補農民的投入成本。
保險金額與農民的期待形成的強烈反差,讓農業保險處在“費力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如何尋找到農民與保險行業雙方利益的平衡點,是破解農業保險困境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既能讓農民對保險賠償滿意,又讓保險公司實現盈利,主要還要靠政府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經營是一個性的難題,真正做得成功的并不多。因為具有高風險、高成本的特殊性,價格比其他財產保險高很多,收入低的農民根本買不起。所以農業保險近幾年的發展比較緩慢,一直處于保成本的階段。要提高農民參保積極性,務必進一步落實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提高和省級財政補貼的比重。”吉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磊說。
保險業要關注民生,就應當從農民最迫切的需求出發,探索更加貼近農民需要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根據市場需求,研發適應農民需求的差異化險種,讓農業保險真正發揮‘閥’的作用,維護農民利益。”張磊認為,對保險公司而言,不能倚重政策吃農飯,借助前期的政策幫扶贏得農民信任、不斷完善產品服務,為日后開展純商業經營累積實力,才能把農業保險做大做強。(來源:吉林日報)
標簽:
農業保險,吉林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