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搭起農業國際合作大平臺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將幫助各國打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共享發展成果。
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為沿線農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制。我國一批海外農業園區、跨國科研項目扎實展開,海外農業科技合作網絡越織越密,農業對外開放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
上個月,迪拜海水稻試驗種植成功。這個由中國技術團隊在青島首先成功攻關的項目,在地表溫度達50度的迪拜,經受住了考驗,產量超過全球水稻的平均畝產。
埃及農業研究中心專家阿齊茲:當然很驚訝了,有些品種的產量還是很可觀的。
現在,中阿雙方正計劃把海水稻技術推廣到整個阿拉伯地區。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農業合作領域也正在迅速拓展,小麥、馬鈴薯、棉花、橡膠,都有合作項目。在去年推出的《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框架下,農業合作正成為沿線共建命運共同體的結合點之一。
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中哈聯合培育的新品種馬鈴薯正成為當地人的餐桌上的新寵。
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居民薩烏勒·阿斯卡洛娃:我在超市里發現了這種土豆,外表看起來很光滑、很飽滿,用它做了土豆燉肉,口感很軟糯。
在哈薩克斯坦,馬鈴薯是主食之一。但中亞一帶,馬鈴薯產量低、抗病蟲害能力差、品種單一,始終是個大問題。
2017年,哈薩克斯坦農業技術大學與中國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展開合作。哈方提供土地,中方提供技術和資金,聯合培育新品種,推廣栽培技術
阿斯塔納希森薯業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黃兆文:全部機械化,播種一公頃只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原來他們手工播種一公頃大概需要兩周的時間。
中哈雙方科研人員針對當地環境,經過了一年多的反復試驗,改良在中國培育的新品種“希森6號”,使它適應當地生長環境。
哈薩克斯坦農業技術大學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希多利克:淀粉含量很高,口感非常好,抗病性很強,能適應各類嚴苛環境。
不久前,中國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哈薩克斯坦分中心成立,雙方還將聯合開展研究生培養。未來五年,這個新品種有望在哈薩克斯坦種植100萬畝。
哈薩克斯坦農場主葉甫蓋尼·拉夫羅夫:秋季收獲之后估計會有30%的增產。
目前,我國已經與6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和國際組織簽署120多個農業合作協議。在“一帶一路”投資農業項目200多個,投資額700多億元。
五年來,從中國——中東歐農業合作示范區,到中國吉爾吉斯斯坦農業科技示范園,“一帶一路”農業合作也在向畜產養殖、農業觀光、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拓展。
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中俄農業合作面積達到900萬畝,雙方還將在哈巴羅夫斯克建設糧食港口。
俄羅斯遠東地方農業基金總經理吉尼斯:俄羅斯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中國有廣大的市場,合作的前景我非常看好。
根據《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今后沿線各國將構建農業政策平臺,以農業科技合作為先導,加強沿線間農業知識分享、技術轉移和人員溝通,拓展農業投資合作,推進全球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