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能賺30萬!在這個地方,想當農民得“競選”
在沈萬英眼里,當年辭職來接替父親經營家庭農場,不過就是換了一個職業,隨著農田基礎建設的完善和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自己憑著專業的技能和敬業的精神,一樣會贏得體面的生活。
沈萬英:他們就是看到我說,哪有農民是像你這樣的。我說今后的農民全部是像我這樣子的,就是化著妝開著車子,下田的時候就像一個農夫,但是這個農夫不像以前的農夫,他也是講究生活品質的,他也是很時尚的農民。就是這么一個標志。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松江家庭農場是非常成功的。從目前來講,個你看它這個農場主的精神面貌,想搞農業,講起農業來津津樂道,而且每天在琢磨怎么把這農業搞出味道來,搞技術創新、農業多樣化。然后你看他整個農場主的年齡結構也在變化,專業化程度也在變化,農業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你總體去看,農業還是有希望的,農業還是有效益的。
6月21日,夏至。這天80后的施橙輝正式接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幾天前,這位從銷售崗位上辭職的年輕人經過激烈的投票選舉,淘汰了8名競爭者,成為松江區又一名新的農場主。在這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在這塊145畝新平整出來的土地上,又孕育著新的希望。
半小時觀察:制度創新
農民成了“香餑餑”
今后誰來種地是許多農村地區面臨的現實問題。造成農村勞動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少農民更向往城市的生活,二是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農業比較效益差,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城里掙得多,村里掙得少。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提高土地對農民的吸引力,為此各地也出臺了不少相關做法。
松江的特點在于:松江沒有單純依靠補貼而是更多地通過獎勵政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另外,松江一方面適度提高土地的集中度同時又限定家庭農場經營者的身份和經營規模,切實保證農民受益。在松江農民和土地成了人見人愛的“香餑餑”,而這一切都是制度創新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