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能賺30萬!在這個地方,想當農民得“競選”
眼下,田里的秧苗都已經播種完畢,離下一撥施肥還有些日子,正是閑的時候,但徐秋連眼里有活,沒事就會到田間拾掇拾掇,防止考評不合格被罰。
徐秋連說,在2007年推行家庭農場之初,因為當時糧價低,為鼓勵家庭農場發展,降低土地流轉成本,松江區對家庭農場實行每畝200元土地流轉費補貼。但是,從2013年起根據糧價與家庭農場收益情況,區里把這200元的土地流轉費補貼改成了考核獎勵,鼓勵家庭農場進行高產競賽、推廣秸稈還田、機直播和新農藝新技術推廣。徐秋連說自己努力通過每次考核,不光是為了不扣錢,更重要的是想表現好,以爭取再多種100畝地。
上海市松江區委副巡視員封堅強:按照現在生產的水平,每戶農戶種到350畝左右,那我們不要直接的補貼,我們以后的補貼主要是補在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的保護。
劉守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長期跟蹤觀察松江家庭農場發展。在劉守英看來,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背景下,松江家庭農場這一模式是十分有益的嘗試,也顛覆了農業發展必須依靠大量補貼的怪圈。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你沒有補貼整個農業撐不住,關鍵你怎么補。我們現在的補貼不能作為一個招商引資的手段,第二個補貼一定是培植新的經營主體。這是我覺得松江家庭農場第二點非常重要,就是補貼這件事。我一定要強調,整個松江很多人講主要是靠補貼,但補貼這一塊的收入在整個家庭農場主的農業收入里面,實際上還是占小頭,80%還是主要來自于經營的收入。補貼不是整個松江的適度規模家庭農場的本質。
城市白領變身家庭農場主
專業、敬業還體面
錢要用在刀刃上,補貼就要補出農業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多年來,松江的家庭農場,讓徐秋連這樣的農場主們增產又增收,越干越有勁。從沒人種地到搶著種地,松江的家庭農場蹚出了一條康莊大道。事實上,當地的家庭農場在經營中還出現了更多的新鮮事。
松江區石湖蕩鎮新源村家庭農場主曹林坤:一條田埂幾分鐘,一邊就7到8分鐘,80米。傳統的做法要兩個人工,按經濟核算來說,是300塊錢一條,但還沒做得質量這樣好。
曹林坤是松江區的批家庭農場主,承包了316畝水稻田。種了一輩子的地,經歷過拽耙扶犁的傳統耕種方式,在以前,家庭農場都是靠農機合作社提供服務,一個生產隊一千多畝地就指望著幾個農機手,農忙時經常排不上,而且要么耕種質量不過關,要么工時太長成本太高。想來想去,他索性在2011年自己去考了農機駕駛證,正趕上松江區也倡導發展機農一體的家庭農場,使家庭農場成為自己擁有農機、自己操作農機的自耕農。
有了政策鼓勵,曹林坤干脆自掏腰包,購置了自己覺得好用的植保機、收割機和拖拉機,成為松江區批機農結合家庭農場。這些農機一共花了100多萬元,曹林坤自掏腰包的部分約為40%,其余60%都由政府補貼。
2013年,曹林坤又和本村4戶考了農機駕駛證的家庭農場聯合起來,組建了機農互助點。農機由他個人提供,這4戶人家為農機手,為互助點成員提供機耕、機種、防治和機收等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
在使用農機時,曹林坤會根據農機手的作業面積發放農機操作報酬,并根據耕地面積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作為購買農機的補償。農場主自己耕自己的田,既節省了戶戶購買機械的成本,也提高了耕地的質量和效率。
到2016年末,在松江區的966戶家庭農場中,機農一體的就有606戶,占比約為63%,而在十三五頭兩年,松江區力爭將機農一體家庭農場比例提高到80%左右?,F在曹林坤的的這個互助點也已經成了農機維修服務中心,農忙時做維修保養,農閑的時候做培訓,曹林坤這個農場主自己就是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