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淺析規模化種植如何“適度”經營
孫立武:過去經常聽到“中國農業小而散,規模化種植是出路”這樣的字眼,但“規模化種植”怎么搞,卻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近年來,隨著對于規模化種植以及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越來越高,不少農業種植戶甚至外部的商業資本開始“跳糟”,搞起了規模化種植,真真過了一把農場主的癮。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如今,不少上千畝甚至上萬畝的大戶哭喊“賺不到錢”,而小規模的農場主卻能溫飽有余。真的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一些想擴大規模的種植戶放慢了擴張的腳步。
其實,規模化種植和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尤其對新時代的農業經營主體而言,規模化、市場化、標準化、信息化是四個必須要具備的特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也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引領力量。
規模化不賺錢,當然會有產量大小年兒、市場價格變化的因素在里面,但要從根本上找原因,需要撥開云霧,看到問題的本質。
首先,現在很多商業資本投身農業,他們對種植行業不熟悉,也不參與管理,而是看重政策福利、委托他人進行種植管理。
其二,過分依靠單純的種植生產,無經營經驗和意識,不論是從投入產出還是附加值上來看,都過于單薄。像蔬菜和糧食,生產者無話語權,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依然明顯,無法躋身真正的規模化經營主體的行列。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不妨回到農業的新主體上來看。眾所周知,農業現代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大方向和大邏輯,目前中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階段,而背后的執行者自然是新型經營主體,比如職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龍頭企業等。
而要想新的農業主體快速發光發熱,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必須跟得上。未來政策著眼點是引導經營新主體用什么種子,用什么科技,用什么機械,如何栽培,并且善于給周邊人示范,可以產生用“一畝田帶動一百畝田”的效應。
近年來,各地也涌現出一大批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比如,雅安市名山區蒙峰茶葉種植專合社,利用合作社+公司的合作模式,提升了當地茶葉的效益。再比如,通過創新去提升產品的品質,通過互聯網思維打造產品品牌,通過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等,這些都是規模化經營應該去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