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將逐步走出坑“跌”局面
2017-03-29
中華糧網4480
核心提示: “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萊惡”。我國玉米市場在經歷前期的一番博弈后,勇于突破體制之藩籬,打開新的格局。褪去政策支持外衣后的市場有過焦灼,跌宕起伏的價格更懸緊每位糧食人的心。
“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萊惡”。我國玉米市場在經歷前期的一番博弈后,勇于突破體制之藩籬,打開新的格局。褪去政策支持外衣后的市場有過焦灼,跌宕起伏的價格更懸緊每位糧食人的心。然,“飯碗論“即立國之本,對農業政策的支持從未放慢腳步。近日農業部、財政部發布的2017年惠農、利農系列舉措,進一步證實了中央財政力挺玉米市場的決心。
眾所周知,自2007以來,玉米政策成了主產區種糧戶的福音,因種植比較效益較高,東三省及內蒙古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遭受擠壓,近年來,國內大豆市場供不應求,靠每年8000萬噸的天量進口彌補國內缺口,而玉米種植面積則由1990年的20000千公頃左右一路攀升至2014的38000千公頃。然而,生產發展的同時,卻未帶來國內消費需求的增加,豐產背后隱藏著市場道不出的苦。另一方面,國際市場糧價自2012年起持續走低,國內外價格倒掛,玉米以及高粱、大麥等玉米替代品進口增加,由此導致了國貨入庫、洋貨入市,邊進口邊積壓,生產量、存儲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怪像。谷賤傷農,谷貴傷末,八年來玉米價格持續走高,市場下游淀粉、酒精加工企業收購成本增加,利潤縮減,開工率低迷,產能嚴重過剩,整個市場供求矛盾升級,糧食市場亮起紅燈。
市場人士大膽預言,后期玉米市場將逐步走出坑“跌”局面。理性分析來看,并非空穴來風。今年將繼續擴大吉林飼企的補貼范圍,并對玉米市場的收購政策作出四項調整,“市場定價、價補分離、2017年彎鐮刀計劃及進口雙反”。3月23日農業部、財政部聯合發布《2017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8大類31項更是涵蓋了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則意在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2016年玉米政策調整后,定價權交還市場,玉米價格應聲回落。據監測,2016年新玉米上市初期,黑龍江地區農戶新玉米出售價徊在0.5元/斤左右,較往年有明顯下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及時出臺新的直補政策,將農業補貼和市場相結合,予以確保農民種糧根本利益;與此同時,繼續實施彎鐮刀計劃,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將累計下調5000萬畝。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產量回歸合理水平,加之一系列政策補貼紅利,有效拉動市場需求,加工企業恢復生產,去產能得以順利進行,正所謂變則通;對原產美國進口玉米替代品實行雙反,也意味著進口玉米代替品成本增加700元/噸,這一調整大大削減了國際玉米價格競爭力,有力確保了飯碗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及競爭力,不僅要靠政策的支持,新型職業農民應積極投身現代農業轉型與創新的方陣中去,了解政策走向及市場需求,利用期貨規避生產風險,科學種田保證收益。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我國農業改革與完善的主要方向。三月大地回暖,新的力量在田間醞釀!
標簽:
玉米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