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農業機械種地 落腳點始終在“人”
2016-11-28
中國農機新聞網3920
核心提示:“見到副總理太緊張了。”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建龍依然沉浸在一周前的會面。11月17日下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等人的陪同下走進了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
“見到副總理太緊張了。”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建龍依然沉浸在一周前的會面。11月17日下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等人的陪同下走進了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
孫建龍坦言,因為緊張,副總理的囑托有很多都沒記住,但那句“做農業需要你這樣有想法、肯吃苦、會干事的年輕人”深深地落進了孫建龍的心里,在他看來,這是鼓勵、感慨,更是寄托。
真心話:做機手真辛苦但總要有年輕人扛重擔
孫建龍是“糧二代”。父親孫梅金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被國務院評為種糧售糧大戶,由他牽頭成立的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授予過“農機合作示范社”稱號。“種糧大戶總共300人,父親是其中一位,當時還被獎勵了一臺東方紅拖拉機吶。”說起父親,孫建龍很自豪。
然而,他一開始并不想同父親一樣務農,總想出去闖一闖。“我初中畢業以后就去建筑工地打工,做施工員。”但沒過兩年,孫建龍就被迫回到農村,當起了農機手,“我17歲開始搞農機服務,體會到當機手的辛苦,大冬天的也要早上四點鐘起床,用一個多小時把機具開到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那時候拖拉機還沒頂棚,完全露天的,當時真的特別不想做農機。”提起機手的辛苦,孫建龍依然歷歷在目。
關于誰來種地,農業機械是答案,然而,落腳點始終是在“人”身上,再先進的機具,沒有懂技術、會操作、善經營的人來操縱,也依舊無用。像大部分年輕人一樣,孫建龍不愛農事,即便硬著頭皮搞了農機服務。但接下來發生的幾件事情,令他改變了態度——
2009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幾臺拖拉機,流轉了1200畝田地,常年雇傭25人;2013年,合作社流轉了全村3350畝土地,擁有各類農機具100多臺(套),常年雇傭只有9人,卻能完成從一粒種子到品牌大米的全程機械化作業。孫建龍說“機器換人”帶來的變化讓他震動。
2012年,農用植保無人機興起。當年,湖州市農機局相關領導和農機推廣站站長楊建平就幫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聯系了3、4家植保無人機企業,還專門安排技術人員陪同考察,于是浙江省臺植保無人機就出現在了孫建龍家里。
“以前回田里,水稻種植什么的根本不懂,也不想懂,后來開始慢慢接觸。”孫建龍說,“我看得出重視農業發展,政府關心又支持合作社建設,而父親已經60多歲了,合作社還流轉著全村的土地,總要有年輕人來種田,那我就接手吧。”這一年是2013年。
現在,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里的那臺單旋翼植保無人機已被束之高閣了,取而代之的是飛防服務隊的大規模、大面積作業。今年,合作社與安徽某飛防隊簽訂了作業合同,噴藥費每畝8—10元,由飛防隊負責出飛機和飛手,合作社出農藥。這背后有著孫建龍的些許無奈:“植保無人機需要專業的、年輕的飛手來控制的,但合作社里就只有我一個年輕人,根本忙不過來。”
大冒險:創新發展模式小農人要帶給農業新可能
經過兩輩人的筑基石、拓新路,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發展模式,這一模式正是汪洋強調的“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服務規模和產業規模,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各類農業服務組織,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揮好農技推廣機構、供銷合作社、農墾企業等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作用,多元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和引導新型主體帶動更多普通農戶參與規模經營,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多模式完善農業發展的利益分享機制”的真實寫照。
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現有糧油生產基地3350畝,吸收本村農民為合作社社員達200人,聯結農戶522戶。項目建設資金已達1200多萬元,建立了莊稼醫院,添置服務糧食生產全過程的各類農機具100余臺,建設了4500多平方米的糧食生產服務平臺,建成了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稻米加工中心和農資莊稼醫院等服務設施,實現了從育秧—機耕—機插—植保—收割—收購—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形成了完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當地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社會和經濟效益明顯。“合作社100多臺(套)的農機具不單只為合作社作業,那是浪費資源,現在每年我們給周邊三縣兩區15000畝土地提供農機作業服務,給合作社社員提高收益。”現在的孫建龍已經成為合作社里懂行的“大當家”。
值得一提的是,孫建龍參加了農民學院的學習培訓,成為湖州市首批新興職業農民。深造過的孫建龍繼承并發展了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在土地流轉機制、推進供銷合作、推行生態循環模式上嘗試了諸多創新——
建立以“米票”為支付方式的土地流轉機制,即給土地流出農戶每畝每年350斤大米作為土地流轉費,農戶憑“米票”既可向合作社領取大米,也可折價提現,既減輕了合作社土地承包金一次性支付壓力,又調動了農民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合作社與區供銷合作社共同建立莊稼醫院和農資配送中心,合作社所有社員所需農資均統一配送,降低了生產成本。此外,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出資15萬元入股吳興糧夢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依托中儲糧直屬倉庫、老恒和公司開展糧食訂單生產。
推進肥藥減量,開展綠色防控、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科學用藥及統防統治,建立農牧對接機制,增加有機肥使用比重,產品全部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認定和認證。秸稈采取全程粉碎還田和離田利用,農藥化肥廢棄包裝物全部回收。“我和附近的羊場進行兌換,一噸秸稈換一噸羊糞,合作社的土地有了綠色無污染肥料、羊群也有了新鮮、營養的飼料。”孫建龍驕傲地表示,在后來召開的會上,汪洋副總理特地肯定了他的這種做法,認為這是一件真正兩全其美的好事。
汪洋在考察了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以后問道,年輕人,你今后有什么理想?孫建龍這樣承諾:我不會止步于帶領合作社種雜交稻,搞農機服務,未來我還會種植更優質的稻米,提高民族品牌影響力,將帶給農業更多可能,帶給“農人”更多信心。
孫建龍坦言,因為緊張,副總理的囑托有很多都沒記住,但那句“做農業需要你這樣有想法、肯吃苦、會干事的年輕人”深深地落進了孫建龍的心里,在他看來,這是鼓勵、感慨,更是寄托。
真心話:做機手真辛苦但總要有年輕人扛重擔
孫建龍是“糧二代”。父親孫梅金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被國務院評為種糧售糧大戶,由他牽頭成立的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授予過“農機合作示范社”稱號。“種糧大戶總共300人,父親是其中一位,當時還被獎勵了一臺東方紅拖拉機吶。”說起父親,孫建龍很自豪。
然而,他一開始并不想同父親一樣務農,總想出去闖一闖。“我初中畢業以后就去建筑工地打工,做施工員。”但沒過兩年,孫建龍就被迫回到農村,當起了農機手,“我17歲開始搞農機服務,體會到當機手的辛苦,大冬天的也要早上四點鐘起床,用一個多小時把機具開到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那時候拖拉機還沒頂棚,完全露天的,當時真的特別不想做農機。”提起機手的辛苦,孫建龍依然歷歷在目。
關于誰來種地,農業機械是答案,然而,落腳點始終是在“人”身上,再先進的機具,沒有懂技術、會操作、善經營的人來操縱,也依舊無用。像大部分年輕人一樣,孫建龍不愛農事,即便硬著頭皮搞了農機服務。但接下來發生的幾件事情,令他改變了態度——
2009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幾臺拖拉機,流轉了1200畝田地,常年雇傭25人;2013年,合作社流轉了全村3350畝土地,擁有各類農機具100多臺(套),常年雇傭只有9人,卻能完成從一粒種子到品牌大米的全程機械化作業。孫建龍說“機器換人”帶來的變化讓他震動。
2012年,農用植保無人機興起。當年,湖州市農機局相關領導和農機推廣站站長楊建平就幫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聯系了3、4家植保無人機企業,還專門安排技術人員陪同考察,于是浙江省臺植保無人機就出現在了孫建龍家里。
“以前回田里,水稻種植什么的根本不懂,也不想懂,后來開始慢慢接觸。”孫建龍說,“我看得出重視農業發展,政府關心又支持合作社建設,而父親已經60多歲了,合作社還流轉著全村的土地,總要有年輕人來種田,那我就接手吧。”這一年是2013年。
現在,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里的那臺單旋翼植保無人機已被束之高閣了,取而代之的是飛防服務隊的大規模、大面積作業。今年,合作社與安徽某飛防隊簽訂了作業合同,噴藥費每畝8—10元,由飛防隊負責出飛機和飛手,合作社出農藥。這背后有著孫建龍的些許無奈:“植保無人機需要專業的、年輕的飛手來控制的,但合作社里就只有我一個年輕人,根本忙不過來。”
大冒險:創新發展模式小農人要帶給農業新可能
經過兩輩人的筑基石、拓新路,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發展模式,這一模式正是汪洋強調的“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服務規模和產業規模,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各類農業服務組織,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揮好農技推廣機構、供銷合作社、農墾企業等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作用,多元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和引導新型主體帶動更多普通農戶參與規模經營,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多模式完善農業發展的利益分享機制”的真實寫照。
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現有糧油生產基地3350畝,吸收本村農民為合作社社員達200人,聯結農戶522戶。項目建設資金已達1200多萬元,建立了莊稼醫院,添置服務糧食生產全過程的各類農機具100余臺,建設了4500多平方米的糧食生產服務平臺,建成了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稻米加工中心和農資莊稼醫院等服務設施,實現了從育秧—機耕—機插—植保—收割—收購—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形成了完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當地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社會和經濟效益明顯。“合作社100多臺(套)的農機具不單只為合作社作業,那是浪費資源,現在每年我們給周邊三縣兩區15000畝土地提供農機作業服務,給合作社社員提高收益。”現在的孫建龍已經成為合作社里懂行的“大當家”。
值得一提的是,孫建龍參加了農民學院的學習培訓,成為湖州市首批新興職業農民。深造過的孫建龍繼承并發展了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在土地流轉機制、推進供銷合作、推行生態循環模式上嘗試了諸多創新——
建立以“米票”為支付方式的土地流轉機制,即給土地流出農戶每畝每年350斤大米作為土地流轉費,農戶憑“米票”既可向合作社領取大米,也可折價提現,既減輕了合作社土地承包金一次性支付壓力,又調動了農民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合作社與區供銷合作社共同建立莊稼醫院和農資配送中心,合作社所有社員所需農資均統一配送,降低了生產成本。此外,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出資15萬元入股吳興糧夢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依托中儲糧直屬倉庫、老恒和公司開展糧食訂單生產。
推進肥藥減量,開展綠色防控、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科學用藥及統防統治,建立農牧對接機制,增加有機肥使用比重,產品全部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認定和認證。秸稈采取全程粉碎還田和離田利用,農藥化肥廢棄包裝物全部回收。“我和附近的羊場進行兌換,一噸秸稈換一噸羊糞,合作社的土地有了綠色無污染肥料、羊群也有了新鮮、營養的飼料。”孫建龍驕傲地表示,在后來召開的會上,汪洋副總理特地肯定了他的這種做法,認為這是一件真正兩全其美的好事。
汪洋在考察了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以后問道,年輕人,你今后有什么理想?孫建龍這樣承諾:我不會止步于帶領合作社種雜交稻,搞農機服務,未來我還會種植更優質的稻米,提高民族品牌影響力,將帶給農業更多可能,帶給“農人”更多信心。
標簽:
農業機械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