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庫存不是一天形成,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今年究竟該怎么種?
2016-05-06
農財網6260
核心提示: 實行了9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被正式取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曾在4月的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表示,對于玉米主產區
實行了9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被正式取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曾在4月的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表示,對于玉米主產區,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進行補貼,補齊后的價格肯定要低于1元/斤;對于非主產區,種植玉米不應再予補貼,不種植玉米應將給予補貼,以便減少國內玉米產量,有節奏地清理玉米庫存。
中國的農業問題實際上是多重問題的糾結。所以每當人們談起農業問題,總是會纏繞不清。這之中最主要的有:
“糧食”的問題
農民收入的問題
農業的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的問題
土地制度的問題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的問題
產業升級的問題
經濟轉型的問題
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調整的問題
等等…
對于當前的糧食戰略和糧價補貼困局,剪不斷、理還亂。這其中的矛盾顯而易見:
,昨天還要大干快上,還要到2020年增產500億斤糧食,今天就要去庫存。其政策的導向變化之大、變化之快讓人捉摸不透;
第二,如此的高庫存不是一天形成的,其中多少是真實的?會不會一盤庫就又發生大火?其中多少庫存是合理的?糧食戰略庫存的作物和數量的決策依據是什么?有沒有相應的預警機制?面對偏離原有目標如此的高庫存為什么未能夠未雨綢繆?
第三,2015年的春天還在鼓勵農民多種地,多打糧食。但在臨近秋收時突然改變政策,大幅度降低了糧食的收儲價格,大大傷及廣大農民的利益,這是不是政府的違約行為?
第四,庫存是“標”,產能是“本”。去庫存之后是不是需要去產能?不去產能的去庫存是治標不治本的無用功。但去產能之后糧食的諸多問題將如何解決?
第五,去產能不如產業升級。那么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戰略和路徑在哪里?
第六,大話、套話我們聽的太多了。簡單的問題,今年農民應該種什么作物,怎么種?
要么就“一哄而上”,要么就“一哄而散”,這樣的做法我們過去見得太多,無論是政策、企業管理或者個人行為。沒有方向、沒有遠見、沒有定力,似乎也只能如此。
“糧食”是一個重大和永恒的話題。以筆者之見,其中有幾個層次的含義。
短期的糧食,是指糧食的儲備和調配能力,能夠同時應付兩個地區以上的局部自然災害的能力,使人民無匱乏之虞;
中期的糧食,是指糧食的儲備和生產能力,能夠應付連續數年災害性氣候和應付一場局部戰爭,并由此而造成的糧食貿易中斷甚至禁運的能力;
長期的糧食,是指糧食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儲備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能夠支撐本國的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等消費需求的升級,能夠應對長期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并能夠應對一場戰爭以及由此帶來的長期的糧食禁運與貿易封鎖等的能力。
以此而論,中國的糧食的現狀和能力,僅僅是應付到了個層級,達到了短期的水平,而距離中、長期的糧食還差得太遠。
無可否認的是,糧食的儲備與經濟運行中糧食生產和儲存的效益成負相關。即越接近“零庫存”企業的效益越好,但危險系數增大;而越是大基數的庫存,經濟運行效率和資金周轉率則越差。因此,我們需要有更大的胸懷,更大的戰略和更大的手筆來考慮和布局這一問題。
以筆者之見,中國的糧食應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對于當前糧食特別是玉米的高庫存,需要從戰略性層面考慮和安排。不僅僅是減少當前的庫存,而是為未來的戰略庫存尋找行之有效和可持續的“出口”。除了傳統的飼料、淀粉和酒精工業外,燃料乙醇是消化陳化糧的非常有效途徑。前些年,在“機器與人爭糧”的大帽子下,公眾的反對聲音尤為激烈,燃料乙醇項目被嚴格限制。其實公眾并沒有能夠理解和預見到燃料乙醇項目背后的戰略意義,它可以作為糧食庫存的調節庫:高則開、低則停。唯有如此,糧食的戰略儲備才可以成為“活水”;
第二,糧食戰略儲備的操作需要有新的思路,需要增加公開性和透明性,通過社會招標和競爭完成,限度調動社會資源,藏糧于民。糧食的戰略儲備應當由政府操作逐步轉變為企業托管和政府監管,以此提高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同時,可以避免糧食的戰略儲備成為利益集團把持的“盤中餐”,成為弄虛作假和貪污腐敗的溫床;
第三,糧食的生產端也早就應該摒棄“N連增”的傳統思路和KPI考核指標,如同政績考核早就應該摒棄GDP的考評指標一樣。農業生產的穩產能力、抗風險能力、產品更新換代、產品品質的提升、產業的升級、產業效率提升、農民收入增長、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哪個都比“N連增”來的靠譜;
第四,雖然糧食生產需要控制節奏,但技術儲備和資源涵養則不能放松。技術儲備的重點包括育種技術、生物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小型農機技術和裝備等;資源涵養包括大力推廣休耕輪作、土壤修復、節水農業、綠色農業、環境保護等;
第五,建立透明和強化執行糧食儲備預警系統,并探討和逐步建立糧食收儲數量與價格之間的聯動機制;
第六,探討和建立進口市場的“熔斷”機制。中國的進出口管制總的趨勢是逐步放寬的,這也有利于促進本地產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國際金融資本和壟斷企業的操控,國際貿易的規律已經遠遠脫離了供需關系的常軌,而尋機興風作浪。農產品進口數量和價格的大起大落,會嚴重沖擊尚處于“小農經濟形態”下中國農民的利益。進出口的“熔斷機制”將是對中國農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效保護措施。
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以前片面強調“糧食”約等同于糧食儲備,單方面強調數量的增加,一方面壟斷了土地、補貼、收儲等資源和渠道,低效運作,腐敗滋生;另一方面,不能以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沒有建立庫存的有效“出口”和循環通路;再者,不能有效遏制進口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致使中國的糧食戰略儲備成為“死儲”,并最終由于“滯脹”而導致現行糧食收儲體系的“崩盤”。
中國的糧食是一盤大棋,需要有戰略的高度,長遠的布局,同時也需要有市場的眼光。這樣的重任需要調動全社會資源和能力來完成,而不僅僅是國企的把持。同時,決策者要有應對國際市場投機資本的敏感和能力,同時建立國內相應的快速反應和調控機制。
中國的農業問題實際上是多重問題的糾結。所以每當人們談起農業問題,總是會纏繞不清。這之中最主要的有:
“糧食”的問題
農民收入的問題
農業的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的問題
土地制度的問題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的問題
產業升級的問題
經濟轉型的問題
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調整的問題
等等…
對于當前的糧食戰略和糧價補貼困局,剪不斷、理還亂。這其中的矛盾顯而易見:
,昨天還要大干快上,還要到2020年增產500億斤糧食,今天就要去庫存。其政策的導向變化之大、變化之快讓人捉摸不透;
第二,如此的高庫存不是一天形成的,其中多少是真實的?會不會一盤庫就又發生大火?其中多少庫存是合理的?糧食戰略庫存的作物和數量的決策依據是什么?有沒有相應的預警機制?面對偏離原有目標如此的高庫存為什么未能夠未雨綢繆?
第三,2015年的春天還在鼓勵農民多種地,多打糧食。但在臨近秋收時突然改變政策,大幅度降低了糧食的收儲價格,大大傷及廣大農民的利益,這是不是政府的違約行為?
第四,庫存是“標”,產能是“本”。去庫存之后是不是需要去產能?不去產能的去庫存是治標不治本的無用功。但去產能之后糧食的諸多問題將如何解決?
第五,去產能不如產業升級。那么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戰略和路徑在哪里?
第六,大話、套話我們聽的太多了。簡單的問題,今年農民應該種什么作物,怎么種?
要么就“一哄而上”,要么就“一哄而散”,這樣的做法我們過去見得太多,無論是政策、企業管理或者個人行為。沒有方向、沒有遠見、沒有定力,似乎也只能如此。
“糧食”是一個重大和永恒的話題。以筆者之見,其中有幾個層次的含義。
短期的糧食,是指糧食的儲備和調配能力,能夠同時應付兩個地區以上的局部自然災害的能力,使人民無匱乏之虞;
中期的糧食,是指糧食的儲備和生產能力,能夠應付連續數年災害性氣候和應付一場局部戰爭,并由此而造成的糧食貿易中斷甚至禁運的能力;
長期的糧食,是指糧食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儲備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能夠支撐本國的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等消費需求的升級,能夠應對長期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并能夠應對一場戰爭以及由此帶來的長期的糧食禁運與貿易封鎖等的能力。
以此而論,中國的糧食的現狀和能力,僅僅是應付到了個層級,達到了短期的水平,而距離中、長期的糧食還差得太遠。
無可否認的是,糧食的儲備與經濟運行中糧食生產和儲存的效益成負相關。即越接近“零庫存”企業的效益越好,但危險系數增大;而越是大基數的庫存,經濟運行效率和資金周轉率則越差。因此,我們需要有更大的胸懷,更大的戰略和更大的手筆來考慮和布局這一問題。
以筆者之見,中國的糧食應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對于當前糧食特別是玉米的高庫存,需要從戰略性層面考慮和安排。不僅僅是減少當前的庫存,而是為未來的戰略庫存尋找行之有效和可持續的“出口”。除了傳統的飼料、淀粉和酒精工業外,燃料乙醇是消化陳化糧的非常有效途徑。前些年,在“機器與人爭糧”的大帽子下,公眾的反對聲音尤為激烈,燃料乙醇項目被嚴格限制。其實公眾并沒有能夠理解和預見到燃料乙醇項目背后的戰略意義,它可以作為糧食庫存的調節庫:高則開、低則停。唯有如此,糧食的戰略儲備才可以成為“活水”;
第二,糧食戰略儲備的操作需要有新的思路,需要增加公開性和透明性,通過社會招標和競爭完成,限度調動社會資源,藏糧于民。糧食的戰略儲備應當由政府操作逐步轉變為企業托管和政府監管,以此提高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同時,可以避免糧食的戰略儲備成為利益集團把持的“盤中餐”,成為弄虛作假和貪污腐敗的溫床;
第三,糧食的生產端也早就應該摒棄“N連增”的傳統思路和KPI考核指標,如同政績考核早就應該摒棄GDP的考評指標一樣。農業生產的穩產能力、抗風險能力、產品更新換代、產品品質的提升、產業的升級、產業效率提升、農民收入增長、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哪個都比“N連增”來的靠譜;
第四,雖然糧食生產需要控制節奏,但技術儲備和資源涵養則不能放松。技術儲備的重點包括育種技術、生物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小型農機技術和裝備等;資源涵養包括大力推廣休耕輪作、土壤修復、節水農業、綠色農業、環境保護等;
第五,建立透明和強化執行糧食儲備預警系統,并探討和逐步建立糧食收儲數量與價格之間的聯動機制;
第六,探討和建立進口市場的“熔斷”機制。中國的進出口管制總的趨勢是逐步放寬的,這也有利于促進本地產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國際金融資本和壟斷企業的操控,國際貿易的規律已經遠遠脫離了供需關系的常軌,而尋機興風作浪。農產品進口數量和價格的大起大落,會嚴重沖擊尚處于“小農經濟形態”下中國農民的利益。進出口的“熔斷機制”將是對中國農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效保護措施。
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以前片面強調“糧食”約等同于糧食儲備,單方面強調數量的增加,一方面壟斷了土地、補貼、收儲等資源和渠道,低效運作,腐敗滋生;另一方面,不能以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沒有建立庫存的有效“出口”和循環通路;再者,不能有效遏制進口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致使中國的糧食戰略儲備成為“死儲”,并最終由于“滯脹”而導致現行糧食收儲體系的“崩盤”。
中國的糧食是一盤大棋,需要有戰略的高度,長遠的布局,同時也需要有市場的眼光。這樣的重任需要調動全社會資源和能力來完成,而不僅僅是國企的把持。同時,決策者要有應對國際市場投機資本的敏感和能力,同時建立國內相應的快速反應和調控機制。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