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主“土里刨金”走得可好?
規模經營,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2010年,做過農資生意,開過采石場的張獻國,帶著近千萬元資本下山,成立了天長市張獻庭農場,雄心勃勃地搞現代化大農場。
“咱家農場共有360多臺(套)農機設備,一架噴藥飛機,五條機育秧流水線,還有三套完整的烘干設備,從種到收全部機械化,如果開足馬力干的話3萬畝地也不夠咱招呼的!”張獻國有些得意地向筆者介紹他家農場的生產能力。“不光是在皖東地區,就是在全省,咱的農場也數得著。”
幾年前,張獻國在冶山、鄭集、金集鎮先后流轉土地9850畝,以種植小麥和水稻為主,今年他的午秋兩季平均畝產達到1220公斤,在張獻國看來,以家庭農場的形式進行規模化經營,省時省力也省了錢。
“現在的村里人都嫌種地累,寧愿打工也不愿守著‘一畝三分地’過營生,村里后生們連家里的地在哪里也許都搞不清。”張獻國說,將農村分散的土地整合起來,有利于采用大型農機設備進行規模化經營管理,從而實現土地規模化的集約效益。
與傳統小農戶相比,家庭農場對現代生產要素需求更為強烈,天長市不少家庭農場已經成為進行高科技投入、高技術生產的重要載體和新生力量,他們解答著“如何種地”的時代命題。
現代農業,增添土里“刨金”的成色
“我種了880畝水稻,外加170畝的經果林和50畝的魚塘,要說家庭農場有啥好處,不用想也知道,光憑一雙手是干不過機械化的。”冶山鎮嘉禾家庭農場主陳宏平說,2011年他注冊家庭農場后,從市里和鎮上得到了一些資金支持。
在用活上面政策支持的同時,陳宏平舍得投入,陸續備齊了農機具,他科學選用良種,精心植保,一路打拼,小麥畝產能達到1280斤、水稻畝產高達1400多斤,果園和魚塘也實現了可觀的回報。
“附近10來個村、社區的企業、學校和敬老院吃的都是咱一個人種的大米!初加工后一斤能賣出3塊多的好價錢。”陳宏平舉例說明,他對自己家庭農場的經濟效益表示滿意。
多種經營是家庭農場普遍選擇的發展路徑,并且不少家庭農場也自覺在延伸農業生產鏈條。
如今,在天長的家庭農場中,75%以上的農場主都選擇以多種經營為主,發展生態農業,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刨金”路上,還要闖幾道坎兒
“咱開辦農場6年,年年都是大豐收,可是增產不增收真讓人發愁。”說起自己6年來的土里“淘金”,張鋪鎮家庭農場主陶金銀說可以用喜憂參半來表達,“淘金”路上,家庭農場主們還要闖哪幾道坎兒?
“如果下一步糧食價格還持續走低的話,咱就只能縮小土地承包面積,把精力轉移到多種經營方面來,在發展經濟作物的同時,設法多種些蔬菜和葡萄、百合等植物了。”陶金銀無奈地說,他今年已經開始嘗試種植有機蔬菜來轉變自己難盈利的困局。
在陶金銀看來,如今家庭農場的發展依然面臨著融資難、土地流轉難、相關政策落實緩慢等不少困難。
采訪中,筆者了解到由于農民群眾的信息不對稱,且缺乏有效資產抵押和缺乏政府性農業擔保機構,家庭農場在貸款上仍然會遭遇困境。另外,土地集中連片流轉難、長期流轉難、流轉租金普遍走高等是現實存在的突出問題,這讓持有大量農機設備的農場主們叫苦不迭。
“土地流轉的問題,給咱們的經營造成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陶金銀說,“我手里的農機設備多,經營的土地雖然有3000多畝,但是不連片兒,機器不得不經常在田埂上東跑西顛,這可讓咱吃了大苦頭。”陶金銀訴苦道。
對此,農場主們也在考慮應對之策,天長市福昌家庭農場主華福昌建議說:“現成的場地、技術人才、資金是農村往后發展必備的三個條件,下一步農場想要發展,必須科學種植,保證土地的質量;引進人才,提高農業工人的素質;延伸產業鏈條,與互聯網等多種銷售經營方式充分對接。
天長市農委主任朱宏文建議,家庭農場要堅持適度經營,加大生產經營的科技含量,不可盲目過度擴張,同時要堅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相結合,發展有機循環的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