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設備:從制造大國到強國如何轉變?
張宗毅表示,從產業結構來看,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共存。有資料顯示,目前拖拉機產值占農機行業18%左右的份額,包括收獲機械在內的“農業及園藝機具”占31%左右的份額。而占農業總產值29.32%的畜牧業,其相關農機裝備產值只占農機工業總產值的不到3%。從制造水平來看,生產設備陳舊,制造質量不高。而且,創新能力弱,知識產權保護不夠。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我國農機制造技術及裝備水平與發達相比,約有20到30年的差距。企業的設備新度系數很低,差距甚大。有的企業線生產設備甚至是發達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產品。甚至一些骨干老企業設備新度系數僅為0.3-0.4,遠低于其他機械行業0.6-0.7的普遍標準。設備陳舊,產品質量難以控制。目前,我國生產的多數農機產品的主要技術性能、產品可靠性以及產品結構等指標遠遠落后于發達,在智能控制技術的應用方面差距更為明顯。
另據資料顯示,2013年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只有0.52件。這一數據與《中國制造2025》中2025年達到1.10的目標差距較大。
張宗毅認為,目前國內對于知識產權保護不夠,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不強。這導致仿冒盛行,同質化嚴重,整體技術水平落后。
面對目前我國農機設備存在的諸多不足,如何改變,真正地成為制造強者,已然成為當前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知識產權問題尤為重要
記者了解到,對于措施而言,在《中國制造2025》中,從宏觀的角度,提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方面。
對于“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中提到“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健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機制”這方面。張宗毅表示,這一點是非常必要的,以前我們農機研發走的是“自主開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特別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因此對知識產權不是十分重視。但是隨著跨國企業已完成在我國的布局,以及我國農機企業因為互相仿冒處于低端惡性競爭導致產能過剩的狀況加劇,原有的農機產品研發模式不再適用。若仍然對知識產權問題不重視,既會給跨國企業利用知識產權問題打擊本土農機企業的機會,也會嚴重打擊本土農機企業資助研發的積極性。今后必須完善、貫徹、落實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機制,為農機企業創新創造公平環境。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需要加大政府政策對農業裝備配套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增加先進農機裝備在生產、銷售、使用多個環節中的財政補貼,降低農民購買大型農機裝備的貸款利率,增加農機裝備的普及率,并利用這些優惠政策,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自主地投資到農機裝備的建設之中。”
提到我國農機裝備的未來發展趨勢,張宗毅認為,我國的農機裝備會與新型生產組織模式相適應,農機大型化趨勢明顯。
隨著農業勞動力快速減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植公司等各種規模經營主體將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其生產經營規模將遠遠大于傳統散戶。與之相適應,農機裝備也將大型化和率。
張宗毅說,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經濟作物和畜禽養殖業農機裝備將得到較大發展。
據記者了解,目前,歐美經濟作物機械化正快速發展,相關農機裝備不斷被研發出來并大規模使用。這正改變著經濟作物勞動密集型的特征,進而導致我國經濟作物生產的比較優勢快速喪失。此外,隨著畜禽養殖的規模化趨勢,今后畜禽養殖的飼料喂送、環境控制、糞便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裝備也將快速發展。
“以信息快速采集與智能處理為特征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將廣泛運用。”張宗毅對記者說,衛星定位、自動導航、變量施肥、精量播種、適時測產、無人駕駛、環境自動監測與控制等自動化、智能化技術正在發達快速推廣使用,也是我們農機裝備的未來發展趨勢。
鄭宇潔十分重視農機裝備未來的發展趨勢。他認為,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是未來的方向。在農業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隨著農業種植面積和客戶需求的不斷擴大,對于農機裝備無論從量還是質上的需求都會隨之擴大,農機裝備自動化的趨勢勢不可擋。
最后,鄭宇潔說,“互聯網+”的時代還要求農機裝備實現智能化、信息化以順應整個農業智能化、信息化的趨勢。未來人們對農產品的性、綠色環保性的要求會進一步提升,農機裝備將會朝著這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