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業機械化短板,要加力“補”!
今年召開的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提出:要把發展設施農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啟動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合理布局新建擴建與改造提升,創新投融資模式機制,分層級打造創建一批示范基地和智慧農業先行區,以點帶面逐步推開。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機械化是重要、關鍵環節,今年設施農業機械化亟待發力。
盡管近幾年我國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但據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設施農業機械化率僅為42.05%,而2021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2.03%,其中30個百分點的差距,表明我國設施農業機械化仍是短板,需要引起行業重視。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撰文指出,設施裝備配套完善,這是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支撐。旱澇保收的農田水利設施,先進適用的農機農藝裝備,智能高效的現代設施農業,能夠顯著提升資源利用率,增強農業產出穩定性。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但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還不高,農業機械裝備仍有短板,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依然滯后。要注重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彌補水土資源先天不足。
《“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設施農業機械化率總體將達到50%以上。圍繞設施種植產業優勢區域,將積極推進設施布局標準化、建造宜機化、作業機械化、裝備智能化、服務社會化。制修訂適宜不同地區的溫室設施結構與建造標準,推廣節能型設施建造材料和低能耗電動設施裝備,加快補上精量播種、育苗嫁接、移栽和收獲、廢棄物處理等環節技術裝備短板,普及土地耕整、灌溉施肥、電動運輸、水肥一體化設施以及多功能作業平臺等技術裝備,推廣環境自動調控、水肥一體化和作物生長信息監測等機械化信息化技術,探索開展嫁接、授粉、巡檢、采收等農業機器人示范應用。到2025年,塑料大棚、日光溫室和連棟溫室為主的種植設施總面積穩定在200萬公頃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表示,和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大田種植相比,設施農業生產中,勞動密集型的現象仍然普遍。我國設施園藝體量較大,在農業中占有相當比重,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然而,設施農業目前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未來發展智能化裝備、提高機械化水平極有必要。
趙春江介紹,從數據看,我國設施園藝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如荷蘭,每平方米可以生產番茄100公斤,黃瓜80-120公斤,我國目前的生產水平,大約在30-40公斤。在效益方面,人工成本占據了成本的很大部分,畝均成本在3000元左右。農民辛苦種菜,最終還是要提高收益,如何提高收益,機械化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設施園藝中,環境調控水平非常重要,過去我們很多設施園藝,都是基于傳統經驗的調控管控,往往不精不細。現在設施園藝日光溫室占絕大部分,但總體來說,設施還是比較簡陋的,從結構設計、設施角度看,也不具備調控的能力。因此,相關的裝備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研發和提升。”
大力發展智慧設施農業成為業內共識。專家表示,我國要提高設施農業效益,一是信息技術應用要更加廣泛。像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機器人技術的應用,都在逐漸進入設施園藝領域。二是實現全產業鏈條的賦能。從育種開始到銷售全鏈條,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來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韌性,把三產融合在一起,實現生產的智能化、作業的精準化、管理的數字化、服務的網絡化,最后實現高產和高效。三是發展垂直植物工廠。現在日本,包括美國,也正在大力發展垂直植物工廠,向無人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還缺乏這方面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