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三農”怎么干|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2020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糧食工作進行了重要部署,強調“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并首次提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這為我們進一步完善穩糧抓糧工作機制,牢牢把握糧食主動權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
抓好糧食生產是一項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主體、多環節、多領域,無論是保面積、保產量、保供應,最終都要靠人去落實。而主體積極性的激發和執行力的提升,離不開一套有效工作機制的推動和支撐。長期以來,我國建立了一套包括“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糧食收購價制度等在內的糧食保障體系和穩糧抓糧機制,在推動糧食連年豐收、確保糧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三農”工作步入新發展階段,加之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我們要結合新方位、新形勢、新任務,立足世情、國情、農情,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保障體系,積極完善穩糧抓糧工作機制,輔之以利,輔之以義,充分調動全黨全社會穩糧抓糧的積極性,不斷夯實新發展階段大國“三農”行穩致遠的根基。
完善穩糧抓糧機制,要壓實黨政主體責任。糧食大于天,責任擔當重于山。只有壓實黨政主體責任,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才能把黨中央重農抓糧的決心更好地傳導到糧食生產的各主體、各環節,才能把保障糧食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糧食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這是一個新的重大的政治要求,進一步明確了重農抓糧是一把手工程,有利于加強黨政聯動,形成抓糧合力。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自覺,切實扛起糧食的政治責任,不論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保面積、保產量的責任,都要結合今年糧食生產目標,抓緊細化分解任務,堅決貫徹落實,確保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少、產量不下降,持續提升糧食保障能力和水平。
完善穩糧抓糧機制,要充分調動種糧積極性。糧食是一種特殊商品,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相對較低。近幾年,由于種糧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不高,一些地方出現了糧食種植面積減少,甚至撂荒的現象,長此以往,將會影響糧食。破解這一問題,關鍵是要調動起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即農民種糧積極性、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以確保種糧人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一方面,要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范圍,讓農民務農種糧有錢賺、多得利;另一方面,要堅持和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加大對產糧大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對糧食大省、大市、大縣予以獎勵,對完成糧食生產任務較好尤其是增幅增量較大的省份,加大傾斜支持和獎勵力度,決不能讓重農抓糧吃虧。
完善穩糧抓糧機制,要切實加強生產能力建設。穩糧抓糧,責任壓實了,積極性也都調動起來了,最后還要體現在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上。如果綜合生產能力跟不上,需要時產不出、供不上,穩糧抓糧的質量和成色就打了折扣。為此,要瞄準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廓清思路,理順機制,加緊破題。要創新經營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農民專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培訓,促進管理現代化;要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起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來辦。此外,還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僅要產出來,還要產得好、產得優。
機制建設是一條看不見的主線,貫穿于糧食生產的多主體、多鏈條、多環節。只有與時俱進,不斷理順機制、打通經絡、破除壁壘、暢通瘀堵,才能廣泛凝聚全黨全社會重農抓糧的合力,更好地扛穩糧食這個重任,使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