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稿之三]新中國農業裝備科技創新的回顧與展望
農業裝備是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是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以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建國70年來,農業裝備技術發展從機械替代人畜力的機械化階段,到以電控技術為基礎實現自動化階段,進入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化階段,推進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式向裝備智能化、資源化、作業精細化、管理智慧化的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生產方式轉變。總體上,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滲透及深入應用,農業裝備技術表現出很強的時代特點,融合生物、農藝、工程技術,集成先進制造、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拓展到微生物、養殖、加工等產業領域,向化、智能化、網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向提供全鏈條農業裝備與信息技術解決方案的方向延伸發展。
一、農業裝備產業科技發展成就
建國以來,我國農業裝備產業經歷了起步、建立體系、對外開放、高速發展等和正在進行的調整轉型階段。產業科技創新經歷了改造仿制、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階段,正進入以自主創新為核心能力的新階段;技術發展實現了從人畜力、機械化和自動化,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農業生產進入了以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產業科技創新發展道路,為保障我國糧食、食品、生態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做出重要貢獻。
一是產業規模及能力不斷提升。到2018年,我國農機裝備企業總數超過8000家,其中,規模以上超過2300家,主營業務收入達2600億元。能夠生產4000多種農業裝備品類,市場規模占全球30%以上,國際貿易總量占全球20%;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引進來”和“走出去”國際化步伐加快,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獲得質的飛躍,成為農機裝備制造和使用大國。
二是研發和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我國農業裝備產業初步形成了涵蓋科研、制造、質量監督、流通銷售、行業管理等方面較為完整的體系,有數千家大中小企業、30多家及省部級農機科研機構、40多所開設農機相關專業的高校,以及覆蓋的部級、省級的質量監督、鑒定推廣等機構,支撐形成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科技與經濟融通發展、各類創新主體及要素融通發展的格局。
三是技術和產品不斷優化升級。攻克了精細耕作、精量播種、施肥、精準施藥、節水灌溉、低損收獲、增值加工等關鍵核心技術,能夠研發生產農、林、牧、漁、農用運輸、農產品加工等7個門類所需的65大類、350個中類、1500個小類的4000多種農機產品,主要農機產品年產量500萬臺左右,保有量超過8000多萬臺(套),農機總動力達到10億千瓦,形成了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基本相適應的大中小機型和高中低檔兼具的農機產品體系,滿足90%的國內農機市場需求,支撐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達到68%。
四是科技創新能力和實力不斷提升。布局建設了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以及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創新保障與服務體系,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科技創新隊伍,初步形成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從產品開發、技術標準、檢測測試、應用推廣等方面服務覆蓋骨干企業到中小微型企業,研發規模,論文發表量,專利申請量第二。
“十二五”以來,我國農業裝備科技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及重大裝備方面成效突出,構建了自主農業智能化裝備技術體系,推動農業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動植物生長監測、智能感知與控制技術等應用基礎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緊跟前沿,助推農業精細生產;一批重大裝備實現自主化,與國際先進水平平齊,加速了農業裝備技術向信息化、智能化高端發展;一批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化技術及高性能裝備應用推廣和輻射擴散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基本解決了主要農作物高質機械化生產技術瓶頸及裝備制約難題,有力地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一是農業裝備信息化、智能化應用基礎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緊跟國際前沿。動植物生長信息感知技術、農業生產土壤及環境信息實時監測、農作物生產過程監測與水肥藥精量控制施用、農機工況智能化監測等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開發形成了植物葉綠素、蒸騰速率、溫濕度、光照、CO2等氣體等傳感器,開發了土壤養分水分、播種量、作業深度、行走速度、噴藥量、部件轉速等傳感控制系統,實現了試驗應用,技術達到國際水平。
二是現代多功能作業裝備智能化發展迅速。總線控制、GPS及北斗定位導航、機器視覺導航、激光高程控制技術、基于神經網絡作業功率自適應控制等智能化技術應用,突破了復式整地、深松監測、精量播種、變量施肥、精準施藥、噴灌、收獲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及裝備,水稻精量直播機、高速移栽機、智能變量施肥播種機、高地隙及水田智能植保機、植保無人機、大型智能采棉機等一批智能化農業裝備實現了應用,形成了適應不同生產規模的配套糧食全程作業裝備配套體系,技術延伸拓展應用于棉花、番茄、甘蔗、花生、馬鈴薯等優勢經濟作物環節裝備,初步形成了智能化農業裝備體系。
三是高端智能化農業裝備參與國際產業競爭。200馬力級、300馬力級大型拖拉機傳動、電控等關鍵技術自主化水平不斷提升;400馬力重型拖拉機實現了無級變速傳動技術自主化研發。60行大型智能播種施肥機突破了種(肥)遠距離氣流輸送種肥、種肥分開側深施、種肥深度準確控制、播種質量實時檢測等關鍵技術,達到國際水平。10公斤/秒大喂入量智能谷物聯合收割機與主流技術平齊,實現導航作業、在線測產、智能調控、故障診斷等功能。以大型農業裝備智能化為引領,帶動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在中小型農業裝備推廣應用,形成一批具有特點的信息化、智能化農業裝備解決方案。
四是設施園藝裝備技術持續提升。低碳環控型溫室、節能與綠色能源利用、環境調控及精細耕整地、精量播種、育苗嫁接、肥水一體化等生產技術及配套裝備實現應用,形成了具有高抗逆、低能耗、環境智能可控、配套裝備完善的設施園藝工程技術體系,提升了設施結構的抗逆性能、能源與資源利用效率、智能化控制水平。新型養殖設施、環境調控、養殖數字化監控與遠程管理、飼料營養加工及快速溯源與在線檢定、個性化飼喂設備、養殖場廢物環保處理等技術提升了豬、雞、水產、奶牛養殖集約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養殖綜合生產效益。
五是農產品產地商品化水平不斷提升。以提升增值減損能力、能源利用效率和關鍵裝備國產化為切入點,突破了能源利用、干燥、保質貯藏、品質檢測、精選分級和包裝等關鍵技術,太陽能集熱與利用、熱風與真空干燥、自然冷源利用等技術及裝備應用促進了量大面廣的果蔬產地干燥和預冷節能降耗;糧食、果蔬、棉花、禽蛋等農產品智能化檢測分級和畜禽自動屠宰、稱重分級成套裝備技術及裝備,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加工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