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糧食安全“三問”:糧庫實嗎?質量好嗎?進口多嗎?
我國糧食庫存實不實,能否保障市場供應?糧食質量是否可靠,能否保障舌尖上的?隨著對外開放加快,糧食進口增加,對糧食自給影響大嗎?在國務院新聞辦14日舉辦的關于《中國的糧食》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回答了公眾關心的三個關鍵問題。
糧倉里的
在白皮書一系列數據中,發改委黨組成員、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特別強調“雙雙超過6.5億噸”:糧食總產量2015年以來穩定在6.5億噸以上;2018年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
那么糧倉儲備實不實、數量夠不夠,能不能保障市場供應呢?答案是肯定的。
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說,繼2001年、2009年之后,今年國務院組織開展了第三次性糧食庫存大清查,有倉必到、有糧必查、查必徹底,重點檢查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一共查了1.7萬個庫點、19萬個貨位。“這項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初步統計看,我國的糧食庫存情況總體上是好的,基本符合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的要求。”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儲備是保障糧食的重要物質基礎。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逐步建立起了管理規范、運轉、保障有力的政府儲備體系。“今年5月,中央深改委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專門的糧食儲備改革意見,就儲備體系、規模布局、運行機制和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為進一步強化儲備管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黃煒說。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糧食儲備也相應得到充實。在繼續穩定中央儲備規模的同時,從2015年開始,按照“產區3個月,銷區6個月,產銷平衡區4.5個月”的市場供應需求,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規模,這項舉措到目前為止也已經落實到位。從中央和地方政府儲備的結構來看,小麥和稻谷等口糧品種比例超過70%??偨Y起來講,我國糧食儲備實現了應有的功能,完全能夠滿足市場供應和應急需要。
舌尖上的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糧食質量至關重要,如何保障公眾“舌尖上的”?
黃煒說,糧食質量問題老百姓都很關心。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有“兩手”:一手是從生產端開始抓好源頭治理;另外一手是從產銷端入手抓好全程監管。“舌尖上的”是涉及多個主體、多個環節、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關鍵是源頭治理和全程監管,做到從田間到餐桌全流程管好、管住,確保群眾吃得、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一是控制源頭。抓好生產端,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多用有機肥,加強農業的面源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復治理,確保糧食能在良好的土壤和水源條件中生產出來,從源頭上提供高質量、高品質的糧食。我國實現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二是管好存糧。我國是糧食倉儲大國。糧食是能呼吸、會發熱、有生命的有機體,如果保管不善,就會發生霉變、蟲害,本身也會發生品質下降。為保證質量,在大力改善倉儲設施條件同時,推廣應用智能通風、環流熏蒸、低溫儲存、氮氣儲糧等先進的、綠色的技術和工藝來確保儲存糧食品質良好。
三是全程監管。一方面,在生產和庫存環節要把好監測預警關。糧食長在田里的時候就要監測質量,增加監測樣本量、覆蓋面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在流通環節把好糧食檢驗關。對于進出倉庫、進出工廠等環節,嚴格執行糧食質量檢驗制度,嚴防質量不合格糧食流入口糧市場。
黃煒說,糧食質量問題責任重于泰山。相關工作要貫徹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守住糧食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
港口里的
根據白皮書,為踐行自由貿易理念、履行加入貿易組織承諾,我國主動分享國內糧食市場資源。
港口的進口糧食不斷增加,對糧食自給目標影響大嗎?答案是否定的。
張務鋒說,目前中國正處在歷史上糧食形勢的時期。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五連豐”,今年糧食產量有望繼續第五年超過1.3萬億斤;口糧實現完全自給,谷物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糧食庫存充足,保障糧食的物質基礎是堅實的。
據介紹,中國在確保糧食的前提下,認真遵守貿易組織規則并履行中國加入貿易組織的相關承諾,積極與主要產糧國分享中國巨大的糧食市場。2018年,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飼料在內的糧食進口總量為11555萬噸,出口總量366萬噸,分別比1996年增長944.8%、171.1%。這里面主要是大豆等油料和飼料。
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說,我國進口一些農產品,包括一些谷物主要是為了調節品種余缺。就糧食供給而言,無論是口糧也好,還是飼料糧也好,應該說市場供應都是有保障的。
《中國的糧食》白皮書專門有一部分講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中國積極踐行自由貿易理念,推動糧食貿易發展,深化糧農領域的國際合作,在維護糧食方面,也作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中國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糧農領域的國際合作,愿與各國分享農業和糧食方面的技術、經驗和成果,積極參與糧食治理,維護世貿規則,促進糧食。非常希望能夠早一天看到饑餓和貧困從地球上被消滅掉。”蘇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