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退地"成風,國家開始重視
“一年兩季,理論上一畝地凈收入110元,實際上遇到天氣影響,再加上管理不善,就要賠錢。辛苦一年,不如外出打工兩個月。”部分糧食主產區新型經營主體退租現象增多。
新型經營主體大量退租,一些土地再回到多年不種地的農民手里,缺少種地經驗和農業技術,有可能造成糧食產量下滑。
6月13日,農民在山東省高青縣常家鎮麥田里作業張維堂攝/本刊
山東省高密市種糧大戶王翠芬的麥子今年喜迎豐收,平均畝產約1100斤,但她卻高興不起來。“人工費用、農業投入都高了不少,去年人工約90元一天,今年漲到了130元。”這位當地聞名的種糧大戶,從1997年開始流轉土地種糧,最多時種了5000多畝麥子,今年種了約3000畝。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糧食主產區調研發現,因糧價下跌、自然災害、流轉價格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部分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面臨虧損,種糧積極性受挫,退租、減少租地規?,F象在多地上演。
針對部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退租的現象,基層干部和專家擔心,這會對土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形成沖擊,并有可能引發土地流轉糾紛等等。他們建議,對“退租”現象要高度重視,不斷深化糧食價格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規模經營風險防控機制,提高種糧積極性,防止退租現象增多。
新型經營主體退租頻現
王翠芬告訴記者,這些年不少人都不干了,收完這3000畝她也不想種了。記者在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糧食主產區采訪發現,部分新型經營主體面臨經營困難,退租、減少土地規模并非個別現象。沃野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河南省社旗縣規模的農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從2013年起流轉承包土地,一直按照每畝地850元的價格流轉,經營規模時超過3000畝,今年只種了2200畝小麥。
“都是一個村的父老鄉親,我也想讓大家多賺點,但現在實在顧不過來了。”沃野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唐道麗說,正常年景小麥畝產能超過1400斤,但前兩年災害多,不賺錢還賠錢,去年不得已退掉將近400畝排水條件不好的土地。
豫北一家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014年承包了2500多畝地,當時承包價格是一畝地826元,涉及到300多戶村民。但是連著幾年收入不好,特別是2018年受災畝產減產了近50%,合作社實在承受不住虧損,退租了800多畝地。兩年前,當地一家曾承包了1.7萬畝地的大型工貿公司也退出了糧食種植。
在產糧大省黑龍江,也出現一些新型經營主體退租、減少耕地流轉規模的現象。黑龍江省嫩江縣寶全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流轉了3萬畝旱田,比去年減少了3000多畝。“退掉的部分,農民自己種了一部分,一部分又流轉給了別人。”合作社理事長常保全說。黑龍江省樺川縣蘇蘇村種糧大戶史忠偉今年種了170多畝水田,去年種了300多畝,“130多畝都退給村民了,不敢種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