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國首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范》發布!
給服務制定了一套標準
山西出臺的《規范》中,對服務方式、服務組織、服務內容都有詳細的標準。
服務組織:《規范》要求,參與托管的主體必須具備法人資格和兩年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經驗,同時,必須擁有與其服務內容、服務能力相匹配的專業農業機械和設備以及農業技術力量。
服務內容:《規范》細化規定了提供農業市場信息服務、農資供應服務、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服務、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服務、農機作業及維修服務、農產品初加工服務和營銷服務等七大服務,每一項服務又細分出多項具體規范。
以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服務為例,托管服務不僅要提供深翻、深松、秸稈還田等田間作業服務;而且要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減量增效新技術服務,提供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節水技術服務,提供綠色防控產品、低風險農藥和大中型施藥機械以及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服務。
服務方式:《規范》也進行了標準分類,區分了全程托管、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托管等服務方式。農戶可以將“耕、種、防、收、加”等作業環節全部委托,或者選擇幾個環節進行托管。
李孝斌
某合作社理事長
“托管后,農戶想種啥還種啥,農業充分發揮出了適度規模化后的效益。小麥畝產達到1400斤,上1000斤的地很普遍。”
山西今年的夏收時間由以往的20天縮短至6天,農業實現節本增效的同時,農作物品質提升,耕地集中連片后,打破地壟,新增了耕地面積。
給了農業服務業一個支點
政府試點推廣,市場主體創新機制,“聯耕聯種”“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規模經營方式層出不窮,激發了農業生產托管的活力,也讓農業服務業有了廣闊前景。
2017年以來,山西催化出服務組織143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21個、農業企業3個、村集體經濟組織19個,作物涉及小麥、玉米、馬鈴薯、雜糧等糧食作物,服務內容涉及耕種、植保、收獲環節。
此舉還極大調動了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的積極性,2018年以來,呂梁、臨汾、朔州等地市先后明確整市推進生產托管服務。
李捷
山西省農科院園藝所所長
“我們正在琢磨一個梨樹授粉環節的生產托管業務,我們授粉的成本是一畝地20元,目前晉南梨樹的授粉成本在一畝地1000元,這還不包括里面的綠色果蔬增值收益。"
在《規范》中,山西提出,農業農村部門要將職能定位于農業生產托管行業監管,針對服務標準、質量、價格、信用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強化規范引導。積極探索建立托管服務主體名錄管理制度,建立農村經營管理部門、集體經濟組織、農民代表、技術專家等多方參與的服務主體資格審查監督機制,建立服務主體信用評價機制。
在生產托管服務實施中,山西做到了“三抓三不抓”:不抓模式抓推廣,使得市場要素在模式創新中匯聚成農業生產服務的有生力量;不抓示范抓行業管理,讓服務主體在標準管理下規范運行,推進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的持續健康發展;不抓主體建設抓服務農民,為服務主體留足創新空間,運用補貼等方式激勵托管服務。
這意味著,《規范》不僅為農業生產托管保駕護航,也給農業服務業的未來發展創造出良好的環境。由此,《規范》的出臺,將成為撬動山西農業服務業發展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