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3項舉措明確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路線圖
——針對山東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
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近日召開發布會,對《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進行解讀。《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大宗經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全省整建制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力爭率先建成“兩全兩高”(全程、高質)農業機械化示范省。
目前,山東農機裝備制造產品涵蓋全部7大門類350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120多個和地區,農機裝備產值約占的1/4。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4億千瓦,占的1/1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53%,高出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山東農業生產進入了機器換人的新時期。
“但總體上看,山東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卜祥聯介紹。具體而言,一是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門類不全和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并存,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和智能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研發創新能力不強,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二是機械化水平不平衡,有的環節甚至還沒有破題。三是農機農藝融合不夠,品種選育、栽培制度、種養方式、產后加工與機械化生產的適應性有待加強。四是適宜機械化的基礎條件建設滯后,存在農機“下地難”、“作業難”和“存放難”問題。
針對問題短板,《意見》從加速推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機械化生產體系、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等七個方面明確了十三項具體舉措。
首先,將創新擺在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位置,提出將完善創新體系,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基礎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協同攻克基礎材料、基礎工藝、電子信息等“卡脖子”問題,促進種養加、糧經飼全程機械化創新發展。鼓勵大型企業向成套裝備集成轉變,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推動濰坊、聊城、日照、臨沂和濟寧等市農機產業集群發展。
同時,在鞏固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加速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主攻花生、馬鈴薯、大蒜種收和棉花采收機械化。
為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意見》提出對土地進行“宜機化”改造,包括機耕道建設和土地集中連片改造。同時,積極落實農機服務用地、用電等相關優惠政策,支持農機服務組織生產條件建設。
農機社會化服務是提高農機利用率和經營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農村“請工難、用工貴”和“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的重要措施。《意見》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機企業和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信貸投放,開展政策性農機購置貸款擔保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對購買大型農機貸款進行貼息。
農機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意見》提出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實用型人才并舉。一方面,加強農業工程學科建設,支持企校共建,培養愛農業、懂管理、會經營的高層次人才,注重國際高端人才培養與引進;另一方面,遴選和培養農機“土專家”,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領辦新型農機服務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