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我國智能農機從河洛大地出發
農機裝備創新中心
中心圍繞農機裝備領域的重大需求,構建新一代農機裝備創新體系,開展具有信息獲取、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的高端農機產品及其制造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孵化,解決關鍵材料、核心制造工藝與薄弱環節農機裝備供給問題,力爭打造農機領域原創科技的策源中心,行業技術進步的促進中心,并最終建設為國際的農機裝備創新平臺。
建設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是“制造強國”戰略的具體舉措事宜,制造業創新中心位居《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到2020年,我國將圍繞《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重點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河南省依托農機裝備的產業基礎和中國科學院及清華大學等科技創新力量的幫助,成功建成農業機械裝備領域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將承擔解決農機領域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問題。
農機領域的創新發展也是國際科技競爭的結果,2016年以來,農機強國均開始布局以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農機技術體系。國際競爭及我國復雜的地形地勢決定了不能再靠簡單引進推動我國農機產業發展,必須因地制宜構建自主可控的農機創新體系,充分利用戰略契機,實現農機制造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
第三代農機
作為農業大省和農機裝備產業集群地,河南省將農業裝備列為爭創制造業創新中心優勢的領域,洛陽作為我國傳統的工業基地,有一半以上的農機創新平臺在洛陽,加上有以中國一拖為代表的農機龍頭企業支撐洛陽成為與山東濰坊、江蘇常州并列的三大農機產業聚集區,洛陽成功創建“智能農機制造業創新中心”具有先天優勢。
回顧我國農機產業發展歷程,洛陽從我國代引進蘇聯的履帶式農機體系和第二代意大利中大馬力輪式農機體系,一直承擔著我國農機產業創新發展的重任。但是河南洛陽的農機產業技術源頭地位與其產業地位并不對稱,排名的山東農機板塊產業規模2015年就超過了1000億元,而河南只能屈居第二。從全球范圍看,洛陽搶抓機遇,聚集人才和技術,將第三代農機創新體系的建設落地洛陽,未來在推動農機產業高質量發展征程中必將大有作為,并爭取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不辱使命,自主創新出手不凡
2017年12月,河南省智能農機創新中心成為全獲得認定的面向農機行業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河南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形成了新能源動力拖拉機、農機控制芯片、農機大數據平臺等一批科技創新成果。2018年6月,被批準為農機裝備創新中心。
目前,農機裝備創新中心這一平臺已經聚集了多家中國科學院內農機相關技術研究單位、7所高校和30余家企業,形成上中下游合作創新的科學布局。這種創新模式目前成效初顯。在我國農機芯片和操作系統等核心器件完全依賴進口產品的大背景下,2018年,中心聯合中科院相關單位研發出國內智能農機定制芯片——“神農I號”芯片,以及籌備研發被喻為拖拉機“安卓系統”的操作系統。在信息技術驅動的第三代農機創新體系中,需要未雨綢繆,不能再在核心器件上被卡了脖子。
依托自主核心器件研制的第三代智能農機“超級拖拉機I號”,能夠在耕地、平地、覆膜、播種等作業過程中實現全程的自動作業,通過衛星定位導航,拖拉機可按預設路徑自動巡航、勻速前進、精準播種。不僅可節省人力、提率,還能改變粗放的播種方式,覆膜、播種橫平豎直,作業偏差小,提高了土地、種子、化肥的利用率。
“超級拖拉機I號”背后的另一個核心基礎支撐是智能農機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單位洛陽中科晶上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研發的國內智能農機領域數據量的“智能農機大數據平臺”,通過傳感器采集包含農機狀態參數的各種農藝數據,經過大數據分析指導農業生產。在正在實施的萬畝級農機示范基地,只需要三四個人指揮將近20臺智能農機,就能完成全部的耕地、播種、灑水、打藥等作業。設定好時間和路線,它們甚至可以半夜“加班”,24小時無休。第二代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