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麥客”張大生:帶著收割機大軍走南闖北
低調的理事長
騎一輛電瓶車辦公室不大桌椅有些老舊
“嗚——”“嗚——”一輛輛汽車呼嘯而過,從河南信陽往駐馬店的高速公路上,習慣了陡坡、急彎的駕駛員,可能會忍不住打瞌睡,“它太平了,一馬平川。”兩邊是一望無際的麥田,樹長得很低,人的視野開始變得寬闊起來。再過一個多月,蔚藍天空下的綠色海洋,就將涌動金色的麥浪。當微風帶來收獲的味道,也預示著一群被稱為“天中麥客”的人,需要出發了。
交通的發達,在某種程度上,使得這里的農機化作業,開展得風生水起。在麥客們奔赴各地前,記者來到駐馬店市確山縣。
得知有人來訪,張大生讓記者等一會兒,說他正在駐馬店開個會。
現在,張大生是河南省十大三農新聞人物、駐馬店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確山縣三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雖然頭銜越來越多,他卻把榮譽看得很輕,“我就是個農民,沒有擺譜的資格,也不整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初見張大生,他騎著一輛電瓶車,逢人都打招呼。縣上的人,幾乎都認識他。
他邀請記者來到他的辦公室,一間位于二樓的房間。房子不大,近20平方米,左邊的墻上,密密麻麻地掛著錦旗,右邊則是張大生近年來做好人好事的記錄。幾張看起來有些老舊的桌椅,是這個房間里最“時尚”的家具。
買收割機創業
車子少活路多手割麥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上個世紀80年代,張大生從部隊轉業回來,先是單騎走新疆,后是下海經商,“年輕時候就該闖一闖!”這一路上,有人給他買過飯,在他受傷時有人給他療過傷……一路風風雨雨,一路得到別人的幫助,這讓他產生了回鄉創業、回報社會的念頭。確山縣,人口多、耕地多。但每到麥收季節,家家戶戶都會為麥收犯愁。上個世紀90年代,麥收機械少,而麥收是一件繁重的體力活,搶收不及時會有很大損失。麥子越黃,村民額頭上的汗水就會越來越重,他們焦急,萬一麥籽落地,沒來得及收割,豈不是又會壞了一年的收成?而后,隨著幾臺從外地開來的“新疆二號”收割機出現在中原,“殺”到了農業最發達的家鄉地頭,張大生突然敏銳地感覺到,農民依靠手割麥的歷史,可能真的要一去不復返了。“當時車子很少,活也很多,我的商機就來了!”1997年,他利用手中的閑錢,買了兩臺這樣的收割機。“機器收割比人工來得快多了!”張大生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這個將近60歲的人,至今還在“天中麥客”的隊伍里挑大梁,他很樂意將自己的故事講給別人聽。2000年,張大生又向親戚朋友借了4萬元,在確山縣城開了一家售賣收割機零配件的門市,“當時看好了一個商機,就是經銷收割機,但資金卻不足。”對于農民張大生來說,他只要踏踏實實,便可以衣食無憂。但由于他經營收割機產生了良好收益,當地不少村民找到他,詢問該如何掙錢,這讓他不得不有了更多思考。
路路發車隊誕生
帶著咸菜饅頭200多臺車浩浩蕩蕩上路
此時的張大生,有動力也有壓力。靠自己一個人想把收割機事業做大做強,難度不小。要不弄個車隊試試?但這在當地,屬于“開先河”的事情,誰都不知道前方有沒有風險?抱著試一試的念頭,張大生利用從前做農機手的經驗、經營農機銷售的竅門以及貼心周到的售后服務,于2002年三夏期間成立了“路路發跨區作業隊”。在這份決心背后,張大生做了很多細致周密的市場調查。他曾開車翻秦嶺、過三峽,到四川、陜西、山東、湖北等地考察,“最遠的地方去過哈爾濱、漠河”。考察帶來了實際效果——市場擺在那里,干!“當時做農機手是很辛苦的,不要看我們出征時多么浩浩蕩蕩,其實走在路上,基本上都是風餐露宿。”張大生的作業隊農機手,幾乎都是當地的農民,剛開始經濟條件不好時,他們常常都是從家里帶著咸菜、饅頭和一些衣物就出發了,“路過服務區休息時,根本不敢吃自助餐,更不用說住旅館了,往往是就地而坐,或就地躺下睡覺,這是常有的事。”剛干了兩三年,新的局面擺在了張大生面前——即便當時許多農機手已經開始外出作業,但大家結隊出發,到了目的地卻一般都是單干,如何保證既有錢掙,又要顧全生活?在這種條件下,2007年,由眾多農機手入股的三源農機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張大生任合作社理事長。他成了個試水的人。當年,張大生帶著36臺車,橫穿豫、魯、冀三省,忙碌了一個月。車隊回到家,大家一算賬,確實要比單干收入高得多。于是,這個雪球越滾越大,他的車隊,最多時將近有200多臺車上路。“那場面很壯觀,當時在都是廣為傳頌。”作為個“吃螃蟹”的人,2007年,在小麥跨區收割開鐮儀式上,張大生代表農機手發言,受到中央電視臺以及省市各級媒體的廣泛關注。
麥客“經紀人”
每個地方的收割時間作業時間長短他都有詳細記錄
做大之后的張大生,不會單純地讓農機手們為他打工,而是在隊伍里培育一批懂技術、懂市場、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幾乎每一年,張大生都要用完幾本厚厚的筆記本。里面記錄著農機手們每次出行的時間和路線成本,經過細致計算后,張大生才會給農機手們制定大概的行經路線。得益于他的仔細和認真,農機手隊伍走到哪里,都會受到熱烈歡迎,“我們的隊伍到湖北荊州、監利等地時,當地的農民還真沒看到過這么大的機器收水稻,那邊主要是8—10馬力的機器,我們100多馬力的車開過去,他們挺好奇的。”最多的時候,張大生的農機車隊有兩百多臺收割機。如此多數量的農機攥在手中,如何讓它們全部運轉起來?如何才能取得的收益?“天中麥客”需要一個科學的規劃。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向注重實干的張大生,開始清點自己手上的資源,算算與多少農機局建立了聯系,哪個地方開出的收割酬勞更豐厚、成本更劃算……張大生也許沒意識到,在潛移默化中,他的身上,“農業經紀人”的特性變得越發明顯。
每次出征前,他都會將當地的麥播面積、收割時間、車輛引進情況等列出來,并推算出哪個地方的收成好、作業時間長短。慢慢地,他的車隊農機手們已經不用擔心掙不到錢等問題。
當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有時間從事其他方面工作的時候,單純的農活已無法滿足他們追求的步伐。
市場,需要張大生去當那一座橋,架在農機手和農業服務之間。“那么多人,都指望著你掙錢啊!你不計算周全,誰會跟著你?”張大生心里比誰都清楚,自己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農機手路子來辦事,早晚會被市場淘汰。市場需要什么,價格如何,農機成本和收益能否成正比等等,都得好好思考。
張大生一直都不擔心自己的隊伍找不到活路:“最壞情況下,只要出去,我就能讓大家賺錢。”
收割鏈條不斷延伸割完小麥割水稻每年要在外忙碌六七個月
在中國,小麥從南到北漸次成熟,也造就了收割機跨地區作業的獨特方式。張大生的作業隊,除了每年五月份要收割小麥外,到了8月份,還會兵分三路,一路北上內蒙古收小麥,一路南下漢中平原收水稻,一路又挺進東北收玉米,“服務領域擴大了,我們的服務鏈條才能拉得更長。”機收時間從原先的一兩個月,增加到每年六七個月,機收范圍也從單一的小麥,擴大了各種農作物。“剛開始沒有計劃,農機手們到了當地不熟悉路況和收割情況,吃了不少虧。”多次外出作業的經歷,也讓張大生摸索出了一套經驗:他在車隊前方粘貼一個大紅的標識牌,上面寫著“確山路路發作業隊”的出發地和目的地,牌子背面,則注明要在哪個路口下,哪個服務區停留,當地農機局的對接人聯系方式等等。這樣在路上,農機手們至少心里是有譜的。如今,他的這些標識牌已經層層疊疊累積了上千張。“可別小看了這些牌子的作用!”小心翼翼地拿起柜子里的路牌,張大生如數家珍似地,介紹起他的“寶貝”,從周口到陽谷、從薊縣到昌黎、從許昌到南樂……每一塊牌子背后,是張大生為車隊早就規劃好的未來。
麥客領頭人的承諾跟我干一季最少掙3萬
“想發財,跟我來。跟我干,一季最少掙3萬!”這是張大生給作業隊農機手們的承諾,既響亮又實在。“別人越相信你,那么你就越是有底氣。但如果稍有差錯,就會重重地跌在地上。”張大生說,自從在“農機圈”稍有名氣后,他肩上的任務更重了,“當時有很多人想跟著我干,可是對于一下子龐大起來的團隊,我的心里也沒底。”早年做農機手的時候,張大生只需要關注自己出去這一趟能掙多少錢,在不虧損的基礎上,盡量節約成本。現如今,他的手上有幾十名農機手,人一多起來,要考慮的事情就會更加復雜。優勢與機遇都擺在那兒。他擁有農機手的經驗,有時候車隊里的車壞了,他可以幫忙修,還清楚知道哪個地方修車便宜。農機手的活怎么干,干了又如何轉移,在當地如何不受委屈等等,作為“車隊隊長”的張大生,必須要考慮得面面俱到。站在張大生專門用于收藏和陳列的房間里,一張“2018年麥收路線圖”格外引人注目。張大生說,這是他去年面對央視采訪時,畫出的草圖。在這張地圖上,詳細記錄著這些年他的農機車隊所到之處:黑龍江、山東、四川、海南、湖北、廣西……地圖上,河南省被突出標記。張大生介紹,正是因為河南地處中原,交通發達,麥收范圍,幾乎能夠輻射。
天中麥客的大愛人生驅車1400多公里赴四川災區支援
2009年,張大生的三源農機專業合作社榮獲“河南省農機合作社先進單位”,政府每年補貼給他們3萬多元。生意越做越大,張大生開始把目光聚焦到公益事業上。合作社一直堅持免費為當地的老弱病殘戶提供耕收服務,對缺少資金,又想購買收割機作業的農機手,張大生允許他們賒欠,“你只要相信我,我也相信你,到時候等你掙到錢了,再還我也行。”2013年雅安蘆山地震的時候,張大生與他的農機手兄弟們,專程趕往災區進行救災。從4月23號到28號,他們驅車1400多公里,從確山縣直奔雅安,這也讓他跟四川結下了不解之緣。“同胞遇到了難題,咱該幫的就得幫,我不求什么回報,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說起川人堅韌不拔、知恩圖報的精神,張大生侃侃而談,眼睛里不時閃動著激動的淚花。近年來,張大生先后入選“中國好人榜”“河南省十大三農新聞人物”“駐馬店好人”“確山縣道德模范”等,但他告訴記者,無論墻上掛多少錦旗,無論自己獲得多少榮譽,都比不上干一件好事來得更踏實。他說,一刀一鐮一車,揮灑的是“天中麥客”的勤勞本色。但于他本人而言,一厘一毫,書寫的才是大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