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是什么農業黑科技讓外國網友驚嘆不已?
日前,香港《南華早報》一則報道“海水稻”的視頻,引發外國網友熱議。
“這簡直太酷了,這樣的研發才是長久之道!”
“如果這一切都實現了,那么饑餓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終于看到一條關乎全人類突破創新的新聞。”
“海水稻”是什么?
溫飽問題一度是困擾中國人民的頭等大事和最緊迫的任務,現在很多老人憶苦思甜的時候還能回憶起曾經餓肚子的經歷。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曾經涌現出一大批描寫大饑荒年代的作家,他們把自己挨餓的真實感受通過文字描述出來,路遙就在《在困難的日子里》寫道:“糧食已經少得再不能少了,每頓飯只能在野菜湯里像調料一樣撒上一點。父子二人全憑一點當年喂豬喂剩的陳谷糠和一點榆樹葉子維持著生活。”
據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統計,在不包括濱海灘涂的前提下,我國鹽漬土面積為3487萬公頃,約為5億畝,可開發利用的面積多達2億多畝,占我國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可以說,將鹽堿地變為良田,讓更多的土地種上更多的糧食一直是人們的夢想。而現在,夢想正逐漸成為現實。
“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俗稱,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我國海水稻培育從1986年開始,相關科研人員做了大量基礎工作,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研發團隊在我國多地試驗種植耐鹽堿水稻,為我國大面積鹽堿地篩選優勢海水稻品種。今年,海水稻種植測試面積更是將從1萬畝擴大至近2萬畝,在耕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將鹽堿地資源進行有效利用,為我國糧食拓展出新領域。
“海水稻”要在哪些方面重點研發攻關?
“你要水稻產量高,要四良配套,良種良法良田良態。主要是品種,品種最經濟最有效,它只要改變種子,它的成本。”中國工程院院士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袁隆平表示。
從2012年開始,袁隆平院士團隊就從最核心的選育工作下手,建立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庫,利用雜交水稻技術等多技術手段,篩選了一批具有較高耐鹽堿特性的水稻種植品系。由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等10多家單位組成的耐鹽堿水稻區域試驗聯合體,在2018年的區域試驗中,北方中早粳晚熟組、南方沿海秈稻組和黃淮粳稻組三個組別,共28個品種通過了2018年區域試驗。
在土壤改造方面,也進行了重點研發攻關。在新疆、山東、浙江、黑龍江、陜西等五大類型鹽堿地區域進行綜合改良測試,總示范面積已經近萬畝。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鹽堿荒地經過兩年間的一系列科學改造,2018已經達到畝產260公斤。
青島海水稻研究基地的灌溉用水含鹽量為0.6%,為了提高產量,研發團隊在水肥循環、自動化控制等方面也有所嘗試和突破。其中一種大約在地下的1.2到1.8米左右的管網起到了重要作用,當鹽分隨著水往上走的時候會被管網直接給吸收走,經過過濾后的耕作層能夠有效減少次生鹽堿化問題的產生。
關于“海水稻”的未來,袁隆平表示:“我們計劃花八年的時間,在的鹽堿地種上一億畝的海水稻,每畝按的產量300公斤,一億畝每年可以增產糧食300億公斤,多養活八千萬到一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