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夏元新:父子兩代人的農機未了情
2018-12-18
中國農機化協會夏元新7090
核心提示:父親,曾經的一位普通農機手,和共和國同齡;我,一個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年人,也是一名普通的農機管理工作者。同是從事農機行業,在不同的年代里,我們父子倆的工作經歷折射出了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與變化。
編者按: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示農業機械化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弘揚農機化行業人士不懈奮斗、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開展了“紀念農業機械化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動。活動得到了廣泛響應,各界人士積極投稿,參與活動。經組委會初步審核,決定遴選部分文章加以刊發,以饗同仁。
父親,曾經的一位普通農機手,和共和國同齡;我,一個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年人,也是一名普通的農機管理工作者。同是從事農機行業,在不同的年代里,我們父子倆的工作經歷折射出了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與變化。
1962年1月,兗州和曲阜分治,父親由原來的滋陽縣中匈友誼拖拉機站調到曲阜縣拖拉機站,有幸成為曲阜的首批拖拉機手。
當時,縣拖拉機站是國營事業單位,裝備的拖拉機有國產東方紅-54履帶車、鐵牛-40型、匈牙利413型、羅馬的尤特茲(音譯)四個機型,主要任務是支援農村生產隊的春、秋、冬季耕地和夏季打麥嗮場。耕地作業通常兩人為一機車組,一人為組長,作業兩班倒,每人12小時。除加油、吃飯外,黑白不停,走東莊、串西莊,直到全縣耕地全部耕整完為止。
1961年1月,父親(二排左二)在中匈友誼拖拉機站學習結業
那個年代,開拖拉機條件很艱苦。每到耕地季節,將簡單的鋪蓋打包放在犁上,沾滿油污的大衣往身上一披,開車就走,乍一看還真猜不出是干啥的。老百姓有段兒順口溜編得好:“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像個挖炭的,到了跟前聞了聞,原來是拖拉機站的”。
拖拉機手的工作常常不分晝夜,露天作業,冬天凍得要死,夏天熱得發暈。除頂班作業外,還要拉油、量地、打驗收單。如果一個人生病休息,另一個人就得連軸轉,為的是多耕地爭當“紅旗機車組”。每年本縣作業任務完成后,還經常被派到臨近縣去幫助耕作,冬季還要參加大型水庫和基本農田水利建設。
上世紀70年代,父親在抗旱生產中,運送油料
小時候,每每看到父親開著拖拉機到村里來耕地,就約上小伙伴高興地圍著拖拉機轉,爭著看新鮮,可總也看不夠。特別是看到小伙伴們羨慕的眼光,心里充滿了自豪感,暗暗下決心,長大了我也要當一名拖拉機手。
從1968年開始,縣級拖拉機站部分人員分散到各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拖拉機站開始發展壯大。父親則一直留在縣拖拉機站,直到1982年調往縣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才離開了他為之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
時光如梭,斗轉星移。1993年7月,我考上了大學,如愿以償地選擇了農機化專業。1995年8月,畢業分配到市農機局,子承父業,同樣從事農機工作。
此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也給農機化事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我先后負責農機技術推廣、農機管理、農機培訓等工作,親身經歷見證了農機化事業的騰飛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作者(左三)在大學系統學習農機專業知識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我參加工作的第23個年頭。
現在,農業生產在耕整、播種、植保、管理、收獲、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均實現了機械化,主要糧食作物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民種地再也不那么辛苦了。
拖拉機由功能單一的小型向著多功能、復合型大型拖拉機發展,耕作機具也由功能單一的小型向多功能、高科技智能化、節能環保型發展。
農機化發展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只限于用于種植業,到現在擴大到農、林、牧、漁以及農產品深加工、農村運輸、經營運輸等各方面,進入了大農機、大農業時代。
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機與農藝的緊密結合,機械化保護耕作、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種、節水灌溉、無人機植保、聯合收獲、糧食烘干等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徹底改革了傳統的耕作模式。
經過40年的改革發展,曲阜全市形成了市、鎮、村三級農機社會化服務網絡。市級有農機技術推廣站、農機監理站、農機化學校和農機協會,全市12個鎮街均設有農業綜合服務站,村村有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
特別是近年來,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迅速發展,農機服務社會化、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機作業領域不斷拓展,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種植業向養殖業、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由“三夏”機收、機耕、機播服務向“三秋”玉米收獲、秸稈還田和冬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擴展,農業機械正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40年春風化雨,農機行業徹底改變了模樣,華夏神州希望的田野上農機轟鳴、惠風和暢。我堅信,隨著惠農政策的廣泛實施,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農機化事業發展必定會越來越好,父輩的農機強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
組委會點評:
父親,和共和國同齡,一位曾經的普通農機手;作者,從業23年,一名基層農機管理工作者。父子倆的工作經歷折射出了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與變化。文章樸實無華,感情真摯,值得分享。
作者簡介
夏元新曲阜市農機局農機推廣站工程師
父親,曾經的一位普通農機手,和共和國同齡;我,一個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年人,也是一名普通的農機管理工作者。同是從事農機行業,在不同的年代里,我們父子倆的工作經歷折射出了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與變化。
1962年1月,兗州和曲阜分治,父親由原來的滋陽縣中匈友誼拖拉機站調到曲阜縣拖拉機站,有幸成為曲阜的首批拖拉機手。
當時,縣拖拉機站是國營事業單位,裝備的拖拉機有國產東方紅-54履帶車、鐵牛-40型、匈牙利413型、羅馬的尤特茲(音譯)四個機型,主要任務是支援農村生產隊的春、秋、冬季耕地和夏季打麥嗮場。耕地作業通常兩人為一機車組,一人為組長,作業兩班倒,每人12小時。除加油、吃飯外,黑白不停,走東莊、串西莊,直到全縣耕地全部耕整完為止。
1961年1月,父親(二排左二)在中匈友誼拖拉機站學習結業
那個年代,開拖拉機條件很艱苦。每到耕地季節,將簡單的鋪蓋打包放在犁上,沾滿油污的大衣往身上一披,開車就走,乍一看還真猜不出是干啥的。老百姓有段兒順口溜編得好:“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像個挖炭的,到了跟前聞了聞,原來是拖拉機站的”。
拖拉機手的工作常常不分晝夜,露天作業,冬天凍得要死,夏天熱得發暈。除頂班作業外,還要拉油、量地、打驗收單。如果一個人生病休息,另一個人就得連軸轉,為的是多耕地爭當“紅旗機車組”。每年本縣作業任務完成后,還經常被派到臨近縣去幫助耕作,冬季還要參加大型水庫和基本農田水利建設。
上世紀70年代,父親在抗旱生產中,運送油料
小時候,每每看到父親開著拖拉機到村里來耕地,就約上小伙伴高興地圍著拖拉機轉,爭著看新鮮,可總也看不夠。特別是看到小伙伴們羨慕的眼光,心里充滿了自豪感,暗暗下決心,長大了我也要當一名拖拉機手。
從1968年開始,縣級拖拉機站部分人員分散到各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拖拉機站開始發展壯大。父親則一直留在縣拖拉機站,直到1982年調往縣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才離開了他為之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
時光如梭,斗轉星移。1993年7月,我考上了大學,如愿以償地選擇了農機化專業。1995年8月,畢業分配到市農機局,子承父業,同樣從事農機工作。
此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也給農機化事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我先后負責農機技術推廣、農機管理、農機培訓等工作,親身經歷見證了農機化事業的騰飛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作者(左三)在大學系統學習農機專業知識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我參加工作的第23個年頭。
現在,農業生產在耕整、播種、植保、管理、收獲、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均實現了機械化,主要糧食作物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民種地再也不那么辛苦了。
拖拉機由功能單一的小型向著多功能、復合型大型拖拉機發展,耕作機具也由功能單一的小型向多功能、高科技智能化、節能環保型發展。
農機化發展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只限于用于種植業,到現在擴大到農、林、牧、漁以及農產品深加工、農村運輸、經營運輸等各方面,進入了大農機、大農業時代。
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機與農藝的緊密結合,機械化保護耕作、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種、節水灌溉、無人機植保、聯合收獲、糧食烘干等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徹底改革了傳統的耕作模式。
作者深入農村一線開展農機技術指導服務
作者在開展農機生產檢查
作者在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服務
經過40年的改革發展,曲阜全市形成了市、鎮、村三級農機社會化服務網絡。市級有農機技術推廣站、農機監理站、農機化學校和農機協會,全市12個鎮街均設有農業綜合服務站,村村有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
特別是近年來,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迅速發展,農機服務社會化、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機作業領域不斷拓展,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種植業向養殖業、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由“三夏”機收、機耕、機播服務向“三秋”玉米收獲、秸稈還田和冬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擴展,農業機械正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植保機械
無人植保機
40年春風化雨,農機行業徹底改變了模樣,華夏神州希望的田野上農機轟鳴、惠風和暢。我堅信,隨著惠農政策的廣泛實施,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農機化事業發展必定會越來越好,父輩的農機強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
組委會點評:
父親,和共和國同齡,一位曾經的普通農機手;作者,從業23年,一名基層農機管理工作者。父子倆的工作經歷折射出了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與變化。文章樸實無華,感情真摯,值得分享。
作者簡介
夏元新曲阜市農機局農機推廣站工程師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