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補貼、造政績,他們是這樣一步步將合作社空殼化的
近日,《80%以上合作社淪為空殼?鄉村振興莫讓形式主義帶歪》一文引起了社會輿論對合作社的關注。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設置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化形式,破解小農戶和市場之間的對接難題,從而降低生產升本、提高應對市場的綜合能力。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從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截至2017年底,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了199.9萬家,實有入社的農戶超過1億戶,約占農戶總數的46.8%。
資料圖:東方IC
相當一部分合作社背離初衷
經歷了野蠻生長階段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被點名空殼化已不是新聞。筆者及所在團隊連續多年的農村調查發現,真正符合農民合作理念、運行狀況比較良好的合作社可謂是少之又少。
在河南北部某鄉村調研,七十余歲的村黨總支書記王某把持了村莊里的政治格局二十余年,在2018年的換屆選舉中,他再次當選村黨總支書記。
他的兒子在村莊中經營的糧食購銷公司前些年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事實上,所謂的合作社還是原來的糧食購銷公司。因為原本農民在收割完糧食后多數會選擇賣給他們家,這樣合作社就借著從農民那里收糧的由頭順理成章地包裝成了合作社。
在上級部門的視察過程中,父子二人指著村里的大片農田告訴領導,說這些都是社員種植的糧食。就這樣,小農戶辛勤勞作的成果被包裝成合作社精心管理的成果。政府補助給合作社的農藥、化肥等農資被合作社轉賣給農民;補助給合作社的花生種子被他們拿來榨油,以更高附加值的形式轉賣出去;補助給合作社價值上百萬的糧食烘干設備也成為了其私人資產。
資料圖:東方IC
以合作社的形式套取補貼的做法已屢見不鮮,村莊政治精英利用其優勢地位進行利益尋租的做法使得惠農政策發生異化。
從理念上來看,合作組織的形式或許可以解決分散的小農戶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因為難以與市場對接而處于弱勢地位的問題。但是這些理念在落實過程中卻出現了重重障礙,尤其是在政策補貼的誘導下,相當一部分合作社徹底背離了其初衷。而造成這種困境的關鍵原因在于三個方面:
- 2849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65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96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601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420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8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7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66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5192024年12月份AMI指數為39.4%,景氣度創全年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