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0億將用于耕地輪作休耕!
為什么要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黨的十九大又明確提出擴大輪作休耕試點。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是中央確定的一項重大改革任務。
(一)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當前,亟需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把農業資源利用過高的強度“降”下來,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緩”下來,改變資源度利用的現狀、扭轉農業生態系統惡化的勢頭,實現資源永續利用。
(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開展輪作休耕試點,探索華北地下水漏斗區、湖南重金屬污染區和西北西南生態嚴重退化地區的有效治理方式,使污染的耕地逐步得到治理,使退化的生態逐步得到改善,讓水變清、山變綠、地變肥,美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助力生態宜居。
(三)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的重要途徑
輪作休耕就是要壓減庫存壓力大的玉米和稻谷,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
(四)是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的重要舉措
輪作主要是實行玉米大豆輪作,發揮大豆根瘤固氮、養地培肥作用,實現種地養地結合,農業可持續發展。休耕就是減少耕地水資源利用,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同時加以治理,確保急用之時耕地用得上、糧食產得出。
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有哪些成果?
2016年輪作休耕試點面積616萬畝,主要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湖南、貴州、云南、甘肅9個省(區)實施。2017年輪作休耕試點面積1200萬畝,試點省份不變。兩年來,輪作休耕試點的內涵不斷豐富、路徑逐步清晰,成效顯著。
(一)技術模式成熟適用生態效應初步顯現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生產與生態相協調。河北省200萬畝季節性休耕,年壓采地下水3.6億立方米。
2.適區與適種相一致。吉林東部山區輪作大豆后,化肥使用量減少30%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50%左右。
(二)產業結構趨于優化經濟效應初步顯現
主要體現在“三增”:
1.作物產量增加。河北小麥冬季休耕后,將一年兩熟夏玉米改為晚播春玉米或早夏播玉米,畝產提高10%以上。
2.有效供給增加。在輪作休耕帶動下,兩年調減籽粒玉米5000萬畝,增加大豆1900多萬畝,增加雜糧500多萬畝。
3.農民收入增加。黑龍江省海倫市輪作種植富硒、高蛋白大豆40多萬畝,通過精深加工轉化,成為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金豆子”。
(三)管理方式規范有效監督手段初步建立
1.種植面積變化“天眼”察。采用衛星遙感技術,對輪作休耕區域進行遙感監測,輪在哪里、休在哪里,輪了多少、休了多少,一掃就知、一目了然。
2.耕地質量變化“地網”測。針對輪作休耕區土壤類型和集中連片情況,按照“大片萬畝、小片千畝”的原則,科學布置近800個土壤監測網點,定點跟蹤耕地質量和肥力變化,為客觀評估輪作休耕成效提供依據。
2018年重點工作安排
農業部、財政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大力度、狠抓落實,扎實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盡快形成制度,加快常態化實施。
(一)在規模上擴大
2018年試點規模比上年翻一番,此后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加上地方自主開展輪作休耕,力爭到2020年輪作休耕面積達到5000萬畝以上。
(二)在區域上拓展
輪作在東北四省區的基礎上,新增長江流域江蘇、江西兩省的小麥稻谷低質低效區。休耕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的基礎上,將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區、黑龍江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采區納入試點范圍。
(三)在資金上增加
2016年開始,中央財政就安排了14.36億元,試點面積616萬畝;2017年安排了25.6億元,試點面積1200萬畝;2018年擬安排約50億元,試點面積比2017年翻一番,達到2400萬畝。
輪作休耕對糧食有多大影響?
2017年輪作休耕1200萬畝,其中輪作1000萬畝,休耕200萬畝,大概影響糧食產量近80億斤,相當于整個糧食年產量的0.6%,相對于現在我國糧食年產量12300多億斤的大數,這80億斤占比還是非常小的。
開展輪作休耕,不是不重視糧食,相反是要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因為休耕區域都是生態脆弱地區和耕地退化地區,通過輪作休耕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輪作的區域主要是通過用地養地結合,培肥地力,實現永續發展。更重要的是,在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中,我們堅持輪作為主、休耕為輔,休耕的比重不大,輪作是主要的。同時堅持休耕不是棄耕,更不能廢耕,確保急用時耕地用得上,糧食產得出。總的來看,我國糧食是有保障的,這個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