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馬牧王2400:能否成為顛覆傳統的典型案例嗎?
一、跨越“穗莖兼收”
收獲機械的多功能化,是農業機械研發的技術發展方向,符合國際化潮流。為什么要開發“一機三用”的玉米機呢?因為業界都知道,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是玉米機研發繞不過的必答題。誰走在了前頭,誰就贏得了未來。
秸稈不能燒了怎么辦?于是乎還田機出現了,這也是最容易突破的辦法。秸稈粉碎還田,可有效提高肥力。然而,土壤消化秸稈的量是有限的,過多會適得其反。飽和度是多少呢:有數據表明: 200-300公斤/畝正好,超過500公斤/畝可就“撐著”了。
接著,莖穗兼收出現了。這種機型是在穗收機上改進而成,由于臥式割臺的局限性,實際收獲的是果穗以下部分的秸稈,這部分木質素和纖維素含量,適合于做燃料,作為飼料品質就差多了;而果穗以上部分秸稈,含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大部分隨著摘穗過程被拋棄在田間,不能不說是這種機型的遺憾。
不僅如此,由于臥式割臺的局限性,只能在在還田機上加裝秸稈回收裝置,專業上叫做下切碎,秸稈中帶土就不可避免。回收的秸稈不論是用于發電,還是做飼草料,其使用價值都會降低,不能不說是傳統莖穗兼收機型的缺陷了。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帶動飼草料產業快速發展。“鐮刀彎”和黃淮海地區推廣“糧改飼”“米改豆”種植模式,17個省區從2016年到2017年已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4000萬畝,補貼資金由3億增加到10億,按照以養帶種、因地制宜的原則,引導發展全株青貯玉米、燕麥、甜高粱、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在此基礎上,農業部推動建立健全秸稈收儲用體系,大力推廣秸稈青貯、微貯、氣爆、壓塊等處理技術,支持專業化的秸稈飼料化利用企業發展。
我國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逐步完善,產業鏈不斷延伸,飼草料收獲、打包、儲藏的機械化需求快速增長。2016年以來,雖然農機市場持續低迷,但是,青貯收獲機械市場一枝獨秀。良好的市場前景,一批秸稈利用新技術應運而生,帶動了企業在產品研發領域的投入,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二、“一機三用”之路
“一機三用”的研發路線,不是在現有莖穗兼收機型上的改進,實際上,是對傳統的一次顛覆。
只要有市場需求,就會延續存在,更會不斷推進技術進步。于是,“臥式割臺+前置切碎器回收機型”出現了。
其實,只要在臥式割臺上修修補補,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因為存在的問題是現行技術路線天然帶來的,如不改變產品結構就不可能有突破。九方泰禾另辟蹊徑,采用了立式割臺,實際是立式摘穗滾,對現有割臺進行再造,從而實現了對現有技術路線的顛覆。于是,迪馬牧王2400誕生了。
三、三種模式切換如同“變魔術”
既然是“一機三用”,當然就有三種作業模式,即:穗收、青貯、黃貯,每種模式都有一套作業流程。穗收,與傳統果穗機一樣,這里不再贅述。
說到此,同時回到了用戶另一個疑惑,為什么迪馬牧王2400籽粒破碎率能夠達到≥98%?答案就在這里,雙通道,籽粒輥專門對果穗進行作業,秸稈不進入。
就如同汽車的高中低配一樣,迪馬牧王2400為用戶制訂了多種產品組合規劃。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用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搭配。比如:收獲型式,可選青貯型或黃貯型,使用地區,可選中原型(雙攪龍輸送)或東北型(橡膠帶輸送),配套動力,160、175、190、240四種馬力可選。在銷售政策上,迪馬牧王2400更為靈活,用戶的市場細分更為充分。
四、為什么迪馬牧王2400能幫用戶賺錢?
農民買個機子,就是家里的寶貝,都希望盡快收獲成本,為家里賺錢。能不能賺錢?一看機子性能,二看機子的效率。
這個賬算下來有點驚愕,是真的嗎?賬是明白賬,就是說迪馬牧王2400不到一年就回收成本。當然,實際中偶然因素很多,用戶權當個參考吧。接近寫完這篇稿子陷入深深的思考,喬布斯用盡一生告訴我們,細節決定創新,而迪馬牧王2400所展現的是,把每一個細節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