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農業的機遇在哪里?
可是當我們來到中國的鄉村,這里卻是另一番場景:經濟落后、人情社會、空心村等等。城鄉差距的鴻溝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越拉越大,在中國城市接近歐美的同時,中國的鄉村卻跟發達的鄉村相差甚遠。
我們的農業也落后發達很多。我們的農產品經常滯銷;我們沒有幾個像樣的農產品品牌(同樣的獼猴桃,新西蘭的佳沛可以是國產價格的十倍);跟國外規模化農業比沒有任何成本優勢(比如即將再度入華的美國牛肉出廠價在10元一斤)。
落后,也是機遇
落后從另一個角度看,那就是巨大的發展機遇,因為落后的差距就是成長的空間。在我們習慣了用千億市場、萬億市場來形容一個充滿機遇與誘惑的行業時,我們很難用一個具體的規模來形容中國鄉村及農業的市場。雖然我們可以大致量化農業市場的份額,但是整個鄉村的發展空間同城鎮化幾乎是同量級的。
但是在研究這個市場的同時,我們要先看清楚農業及鄉村的現狀,分析造成落后的原因,深入探尋未來的趨勢,這樣才能真正抓住中國農業投資的機遇。
現狀以及原因
我國耕地面積20.25億畝,但是人均耕地面積1.4畝,不到平均水平的30%。我國鄉村人口約6億,農戶均耕地面積約3.4畝。在現有的土地流轉制度下,我國農業的基本生產單位主要是中小農戶。
中小農戶并不見得就落后,落后的是大部分中小農戶分散經營而且農技農法落后。從事生產的多為老人,年輕勞動力少,具備新興技能的農戶少,生產很少有整體規劃,很少有協作和交流。在農業生產方式上大多數是“綠色革命”以來的石油化學農業,即主要依賴農藥化肥規模單一種植的農業模式。而這種化學工業農業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在這樣的基礎上,優質的農產品就少,經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現象,而的農企也很少,更缺少像越光、佳沛、新奇士這樣的農產品品牌。造成現狀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有兩個因素或許是核心。
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不僅僅是農業的核心,更是社會、政治的核心,中國幾千年農業文明的治亂興衰,都跟土地制度息息相關。新中國的農村土地制度經歷了從私有制,到人民公社公有制,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村土地流轉,再到現在的三權分置的演變過程。
三權分置是去年提出的。三權分置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目前農業發展中關于農地的問題,分散的中小農戶生產模式在效率上是低下的,而且不利于新農技的推廣。
同時,一批下鄉或返鄉的新農人雖然具備新農技新思想,但是只享有農地的承包經營權,在法制并不健全的鄉土社會,土地流轉經營合同很難給技術性新農人長期穩定經營的保障。
農業不像工商業或IT業,農業是長期投資,而且跟土地結合緊密,不是說搬場就搬場的,特別是發展生態農業,僅土壤改良就需要1-5年的時間。同時在沒有長期意識的前提下,租用農戶自然會采取掠奪式的生產方式,挖空了土地資源,破壞了土壤和環境。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問題,才出臺了給流轉經營權更多保障的三權分置政策。目前三權分置是國務院辦公廳發的指導意見,具體的實施仍需要看各個地方政府。
第二是石油化學農業模式。當今主流的農業模式是石油化學農業,這個模式有兩大特點。
,在物質和能量輸入上跟石油掛鉤,農機的運作靠石油,農藥化肥靠石油;第二是靠大規模單一種植來提高生產效率。最適合這種模式的是美國,因為石油是跟美元掛鉤的,同時美國有大面積的農場,而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都是大公司。這種模式,我們自然比不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