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手的春耕一日
5月2日清晨5點,柔和的晨光喚醒了山里的蟲鳥,也照亮了振安區湯山城鎮榆樹林村村民王世軍家的大瓦房。為了不影響還在睡夢中的兩個女兒,王世軍躡手躡腳地起身穿衣洗漱,然后徑直走向停在院子里的拖拉機,為即將和他“出征”的伙伴做個的體檢——清理機器上的淤泥、查看是否有螺絲松動,檢查油箱、水箱……匆匆吃完妻子備好的早飯,王世軍駕駛著拖拉機開啟了他一天的科技種田征途。
近一個月來,這樣的情景幾乎每天都在王世軍家中上演。眼下正值春耕播種時節,也是農機手耕耘收獲的季節。“從4月初就開始忙著在玉米地滅扎、旋耕,昨天剛剛結束,現在又輪到水田了。”瘦小黝黑的王世軍邊說,邊抬腿躍上拖拉機,按下啟動按鈕,轉動鑰匙,駕駛著裝備旋耕機的拖拉機緩緩地駛入水田。
早在10年前,王世軍就瞄準了農機化經營行業。當時,許多村民還在用牲口犁地,王世軍已經瀟灑地駕駛著手扶拖拉機穿梭在田間地頭,為村民提供農機化服務。2015年,隨著農用機械的快速更新換代,嘗到農機化經營服務甜頭的王世軍大膽地籌集了18萬元,購買了兩臺大馬力拖拉機以及旋耕機、翻轉犁等配套農用器具,在全村開展耕地、整地等機械化作業服務。
“今年春天雨水多,土質粘,耕起來有點費勁。”耕完一塊水田的王世軍從駕駛室里跳下來,他的頭上、衣服上濺了不少泥點和秸稈屑。“坐久了,腰和頸椎受不了,得下來溜達溜達。”王世軍說,開農用機一定要瞅準地形、調整好方向,高頻率的低頭、回頭,使得他的腰部、頸椎都落下病根。
談話間,一位村民走了過來,“世軍,啥時候給我家耕啊?”“別著急,一家一家來,晚上我去認認地,爭取明天給你家耕。”說罷,王世軍再次爬上拖拉機,加大馬力穿過田埂來到旁邊的一塊水田,拖拉機繼續靈活地扭動著龐大的身軀,馬達聲、碎土聲夾雜在一起,響徹整個田野。
中午12點35分,王世軍從駕駛室里出來,隨手拿起已經被太陽曬得溫熱的水瓶,咕咚咕咚連喝了幾口,“俺們吃飯沒有固定的時間,通常是把一戶的活兒干完才抽空回家吃飯。”午間駕駛室溫度很高,坐進去就像進了蒸籠,拖拉機跑起來后又泥土四濺,開窗、關窗都受罪,王世軍不時用衣袖擦擦額頭上細密的汗珠。從干活兒的水田到王世軍家,往返需要約20分鐘,而他只給自己留了一小時的吃飯時間。“這段時間,他干活累得啥也不想吃。”王世軍妻子的話里滿是對丈夫的心疼。
囫圇吞棗地吃完了午飯后,王世軍又開始為拖拉機備好下午要用的柴油。“這拖拉機一天就要喝掉七八百塊錢的油。”王世軍算起了花銷賬,一畝水田的耕地價格是80元,每天最多能耕30畝地,掙的錢有三分之一花在了油上。“不過對俺們這樣靠種地養家的農村人來說,能掙這些錢已經知足了。”王世軍笑著說。
到下午5點鐘,王世軍當天已經工作了近11個小時,為4戶村民翻耕了水田20余畝。“今晚又得貪黑了。”王世軍粗略地算了下,還有近10畝的水田沒有耕完。“季節性的活兒就是這樣,村民不能等,必須加班加點地干。”采訪結束時,王世軍告訴記者,他一年中最忙碌的就是春耕和收獲季節,不過為了家人,再苦再累他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