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具折射大課題
2017-03-20
新華社5170
核心提示: 春耕備耕時節,東北不少種糧大戶、合作社不愿意買只有四五萬元的國產犁,反而花20萬元左右買進口犁。“洋犁”走紅折射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課題。
春耕備耕時節,東北不少種糧大戶、合作社不愿意買只有四五萬元的國產犁,反而花20萬元左右買進口犁。“洋犁”走紅折射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課題。
我國農耕文明久遠,犁具生產和使用悠長。農民之所以棄“土犁”選“洋犁”,不僅因為其使用效果和耐用性過硬,而且更適應現代農業生產。
近年我國土地流轉比例增加,規模化經營程度提高。與此同時,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增多,經營土地的農民迫切需要利用農業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在春耕、夏管、秋收等關鍵時節不誤農時,還迫切需要提高農業經營的精準度,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洋犁”走紅,表面上是農業工具的差異,實則是工業制造差距。德國雷肯公司200多年專注犁具生產,把技術創新放在首位,原料采購追求高質量,零部件生產注重專業化。這些技術進步值得我國企業借鑒。
從兩種犁具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推動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的必要性、緊迫性。
在農業生產中,犁具看起來不像農機那樣現代化,但同樣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配套的犁具,再好的機械也會趴窩。如果依賴進口犁具,一旦無法及時供應,也會影響農業生產。
“洋犁”走紅,給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啟示。要適應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新要求,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改變當前農業生產與科研中重農機、輕農具的現象,加快犁具科研與創新,生產出匹配大馬力農機作業速度、滿足秸稈還田要求的犁具。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宏觀上把握,從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等“面”上推進,而且要微觀上、細節入手,從一把犁具,一粒種子等“點”上著眼。
標簽:
小農具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