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發展三大難題如何破解? ——山里來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啟示
2016-12-13
農村新報10410
核心提示: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則,只要農戶提出申請,一般都能成為社員,所以社員退社有著很大的隨意性。
社員“隨意”怎么辦?
結成利益共同體
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則,只要農戶提出申請,一般都能成為社員,所以社員退社有著很大的隨意性。
2010年,山里來合作社成立之初,也遇到類似問題。合作社主要發展訂單農業,社員不穩定,使得蔬菜質量、數量很難把控,屢屢遭遇“飛單”。
“合作社成立僅僅一年半,就感覺運行不下去了。”2011年前后的困難時期,理事長張明星還記憶猶新:“農戶看重眼前利益。價格好的時候,他賣給別人;價格不好的時候,他不管合作社有沒有能力,全賣給合作社,合作社又必須按約定價格收購。”
怎么辦?理事成員們經過反復商議,決定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出臺針對性措施:把緊入社關,拿出合作社股份讓社員入股,吸引社員,調動社員積極性,建成利益共同體。
社員成股東,就可享受分紅。合作社將65%的盈余按交易額分紅,剩余35%再經成員大會表決按出資額分紅。
次年,合作社開始流轉土地建自有基地。農戶可從合作社獲得流轉費用,還可到基地打工。
目前,合作社1000畝蔬菜基地成為宜昌市一家“設施蔬菜標準園”,示范基地極大地帶動了周圍農戶種菜的積極性。以往不愿種、種了不想交的現象很少出現。
基地松散怎么管?
該統則統該放則放
2012年,山里來社員已發展到數百戶。在全省扶貧攻堅的背景下,合作社還在夷陵區4個省級貧困村建立基地,吸納貧困戶,發展蔬菜3000畝。
社員增多、基地擴張,給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讓合作社的管理團隊直接與農戶個人對接,很不現實。
“必須用制度約束,用利益團結,才能將松散的社員和基地‘串’起來,凝聚在一起。”張明星說。
合作社以村為單位,一村一基地,即是一個分社。周邊村鎮的14塊基地共建起14個分社,每分社實行獨立核算。
每分社選出一名代表,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管理效率。
在生產服務上,讓社員有“依靠”。合作社成立了宜昌山里來綜合服務有限公司,下設農資服務、病蟲害防治、農機具服務、采收指導、產品收購5個服務隊,為成員提供服務。
在團隊建設上,合作社成立了工會組織和黨小組,定期舉辦技術培訓、勞動競賽、趣味運動會等活動,豐富社員業余生活。
從2012年到2015年,合作社成功“轉身”:將“散架”的成員關系緊密聯系起來,農戶從不愿種地,到爭著種。合作社帶動的貧困戶靠種菜脫貧,合作社也實現了蔬菜周年生產、銷售不間斷。
發展乏力該如何?
拉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買賣單一,小打小鬧是許多農民合作社的短板,難以做大做強是許多合作社人的困惑。
在六年的發展實踐中,張明星說,他最深的感受是合作社發展壯大,需要創新,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與發展動力。“產業鏈條有多長、能做多粗,才能決定合作社能走多遠。”張明星提出建加工廠的思路,得到眾多理事的支持。
合作社確定“鮮銷為主、加工為輔”的思路,建設了1萬平方米的蔬菜加工廠。將行情不好時的蔬菜、商品性差的蔬菜邊角料加工成干菜、腌菜、醬菜等,實現了蔬菜98%以上的銷售轉化,解決了蔬菜銷售不穩定的難題,還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
為了增強發展后勁,這個合作社還通過創新技術,建立了一個設施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家智能化蔬菜種苗繁育工廠,開展蔬菜工廠化集約育苗技術研究,推廣優良品種、病蟲害防治技術、物理防控技術,并與夷陵區農技中心聯手開發了紅薯新品種引進及示范項目、分鄉土辣椒提純復壯項目,申報了兩項實用型專利。
標簽:
合作社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