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引領農民增收致富
2016-12-02
正北方網6180
核心提示:土地流轉,近年來在奈曼悄然興起。這一新興的整合土地資源、提高農民收入的方式,博得眾多群眾的好評,也的確為發展設施農業、特色種植業提供了更廣大的平臺。那么,在奈曼旗,土地流轉的方式各有不同。
土地流轉,近年來在奈曼悄然興起。這一新興的整合土地資源、提高農民收入的方式,博得眾多群眾的好評,也的確為發展設施農業、特色種植業提供了更廣大的平臺。那么,在奈曼旗,土地流轉的方式各有不同。
近年來,奈曼旗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逐步規范土地流轉,穩固推進農業規模經營。截至目前,全旗流轉土地21.69萬畝,其中轉包7.26萬畝、轉讓0.09萬畝、互換12.29萬畝、出租1.65萬畝、入股0.4萬畝。
農合組織帶動型。東明潤達無籽西瓜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畝,吸收社員50名從事西瓜種植;八仙筒鎮凱宏蔬菜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800畝,組織15戶社員種植蔬菜……這種模式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民專業協會為主導,統一部分生產經營環節,發揮集體優勢,形成規模經營的一種經營模式。目前,全旗已建立各類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0家,會(社)員達350人,帶動農戶900戶。此模式能有效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農產品改良,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
龍頭企業帶動型。內蒙古億科新中農沙地農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流轉白音他拉鎮希勃圖村沙地5000畝,種植沙漠水稻,收獲糧食1400多噸,純收入達500萬元。這種模式一方面解決了農民種植沙地水稻的投入、技術和銷售問題,另一方面也為公司有計劃地擴大種植面積提供了保障,降低了成本,還安置了20戶60名貧困群眾,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雙贏”。
家庭農場帶動型。馬樹彬是六號農場職工,他的家庭農場是2013年登記注冊的、以玉米、小麥、藥材等綜合種植為主的現代家庭農場,共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140畝。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這種模式的優勢是可以集中連片進行統一種植、統一防蟲、統一施用化肥和統一灌溉。目前,全旗至少有40戶農民已成為農場主,從土地中取得了更好的收益。
能人帶動型。劉國安是沙日浩來鎮人,他以每畝500-1000元不等的價格把土地從農民手中流轉到合作社進行集中經營。目前,該合作社經營的種苗繁育基地規模已達到938畝,種植草藥30余個品種,平均畝效益達3000元,2017年計劃將種植面積擴大到3000-5000畝,形成“流轉土地-提益-擴大規模”的良性循環。合作社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時,優先考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使其在流轉土地+股金分紅的基礎上,再獲得勞動報酬,還可在實踐中學到種植和管理技術,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形成了“流轉土地+股金分紅+勞務收入”的多元增收機制。
股份合作帶動型。大沁他拉鎮紅星村地處城關村,交通便捷,村民通過土地合作入股和流轉的方式參與集約化經營。今年,全村入股流轉土地6000畝,其中4200畝為土地入股,1800畝為土地流轉。所入股流轉的土地,3000畝小麥復種芥菜,3000畝種植玉米。芥菜已與龍頭企業旺牛食品公司簽訂了回收協議,以每市斤0.35元出售給旺牛食品公司,可實現全村人均增收3193.75元。土地入股合作經營和土地流轉,不但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還促進了土地經營集約化和機械化,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土地增值和農民多途徑增收。
縱使流轉方式千萬種,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讓更多的鄉親們能通過這種方式,讓瘠薄的土地創造出的價值,或是能讓鄉親們能流轉出土地后,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多一種創收渠道,這也不失為助力于脫貧攻堅的一方良劑。
標簽:
土地流轉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