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乘除”里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09-29
中國債券信息網5470
核心提示: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000061,股吧)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000061,股吧)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提出,為農村金融機構指明了“三農”金融服務的重心與未來的創新方向。
從供給層面看,農村金融還存在著若干短板,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不相匹配。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少”。金融資源向“三農”投入偏少。性金融機構在縣域吸存多、放貸少,加劇了縣域金融資源緊張。農信社、農商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支農效果顯著,但因資金實力有限、發展規模較小等原因,農村信貸總量投放不足。二是“難”。貸款難問題是阻礙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障礙。隨著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農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資金需求額度不斷加大,傳統小額信貸難以滿足其需求。但是,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大部分缺乏有效抵押擔保,貸款難問題仍較突出。三是“貴”。農業本身是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大的弱質產業,加之農村金融服務半徑長、客戶多、管理成本高,這就導致了“三農”的融資貴問題。四是“低”。廣大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還存在著盲點,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等新型電子機具在農村布設不夠,農戶手機銀行使用率不高,金融機構針對“三農”客戶開發的理財產品更是缺乏,農村金融服務覆蓋率偏低。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農村金融機構要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做好“加減乘除”,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其一,金融供給做“加法”,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農村金融機構要網點進一步向農村下沉,人員進一步向農村傾斜,資金進一步向農村配置,做到人往農村走,錢往農村投,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三農”。一是機構傾斜。農業銀行(601288,股吧)要保持機構在農村的穩定,農信社、農商行要做到機構網點鄉鎮全覆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要做到網點進村進鎮,其他股份制銀行也要在農村鄉鎮增設網點,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二是人員傾斜。當前,農村急需熱愛農村、熟悉“三農”、既懂金融知識又懂農業技術的信貸人才隊伍。為此,農村金融機構要面向高校、面向社會招聘一批涉農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和大學生村官,加強與當地農業科技部門的對接,改變只管放貸、收貸的傳統做法,加大對農民科技知識的培訓,將信貸服務與農業科技有機結合,建設富有“三農”特色的信貸服務文化。三是資金傾斜。要建立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考核機制,以提升縣域存貸比為核心,不斷擴大信貸規模,做大信貸總量,確保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穩步提升,促進資金“回流”反哺農村。金融機構在縣域吸收的存款,必須60%以上投放到縣域,對在當地只吸收存款而不發放貸款或發放貸款較少的,要建立懲戒和約束機制,解決農村金融資源“失血”問題。要按涉農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涉農信貸總量持續增加的要求,進一步加強貸款投向考核與管理,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縣域“三農”發展。
其二,降低成本做“減法”,減輕“三農”實體經濟融資負擔。要解決“三農”融資貴的問題,必須在兩方面著力。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自身要減費讓利。加強經營成本的精細管理,結合涉農經營主體貸款方式、額度、貢獻率、擔保方式、產業方向等實行浮動利率機制,合理確定貸款利率。對財政擔保的扶貧貸款和下崗再就業貸款,貸款利率少上浮或不上浮。堅持辦貸零費用,除借款合同約定利息外不收任何費用。降低服務收費標準,實行收費政策、項目、價格三公開,對賬戶管理費、銀行卡年費和轉賬匯款手續費等收費項目實行減免,降低整體收費水平。另一方面,幫助涉農經營主體降成本。遵循風險與利率匹配原則,對部分抵押物足值、風險可控的貸款,可無需擔保公司擔保,減少涉農經營主體擔保費用負擔。完善續貸管理政策,推廣“流量貸”、“無間貸”等信貸產品,降低涉農經營主體抵押和還貸資金的“過橋”費用。積極開展融資工具創新和綜合化金融服務,支持鼓勵涉農企業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融資,幫助涉農企業發行債券或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融資,優化融資結構、降低整體融資成本。
其三,金融創新做“乘法”,助力農業結構調整升級。金融創新是提高農村經濟資源配置效率的有力杠桿。農村金融機構要以滿足農村經濟融資需求為目標,在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上不斷推陳出新,發揮創新在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倍增效應。一是創新經營機制。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促進合格融資主體與金融機構之間信息對稱、信用對等、融資對接,加大信貸投放,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端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以及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化發展,使土地越來越肥,農產品越來越綠。二是創新金融產品。農村金融機構應主動配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農房用地制度改革,穩妥推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保證保險貸款等試點,農村“沉睡資本”。積極探索推廣“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等信貸產品,引導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企業和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信用共同體,做大做強。三是創新服務模式。積極推廣“金融+龍頭企業”、“金融+專業合作社”、“金融+新農村建設”、“金融+打工經濟”、“金融+精準扶貧”等支農服務模式,全力為農村新型城鎮化、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新型業態和產業集聚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其四,破除瓶頸做“除法”,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農村金融機構要借助現代信息科技優勢,破除阻礙農村金融服務提升的瓶頸和因素,讓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變零距離。一是推進金融服務網格化。借助政府網格化信息平臺,加強與政府網格化管理中心的合作,劃分網格,搭建金融網格化管理機制,確保“格格有服務”,實現金融服務無縫對接。二是推進金融服務電子化。加大農村金融電子化建設資金投入,積極實施自助設備“鄉鄉(鎮鎮)通”、電話銀行“村村通”、手機銀行“戶戶通”等“三通”工程,讓廣大農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小額取現、轉賬、支付等金融服務。三是推進金融服務互聯網化。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加強與農村電商、物流企業、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建立集農產品銷售、消費品購買、小額貸款融資、投資理財等功能于一身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教農民使用,給農民放款,替農民理財,幫農民購銷,促農民增收。
標簽:
農業供給側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