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布局現代大農業
2016-08-15
經濟日報3880
核心提示: 幾天前,河北省固安縣一位菜農給記者打來電話,詢問今年大棚蔬菜的行情。他說自己常在種子店里轉,大家扎堆買啥種子就意味著以后啥要扎堆上市,自己就會避開,“但是咱不能只看這么點地方,還想了解周邊省份啥情況”。
幾天前,河北省固安縣一位菜農給記者打來電話,詢問今年大棚蔬菜的行情。他說自己常在種子店里轉,大家扎堆買啥種子就意味著以后啥要扎堆上市,自己就會避開,“但是咱不能只看這么點地方,還想了解周邊省份啥情況”。
敏銳的菜農嗅到的是當前農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變化與機遇。去年以來,糧價下行引發的種植結構調整還在持續。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場的布局優化也在進行。“結構調整是指揮棒,市場需求是導航燈。”從種植業到畜牧業,從生產到加工、流通,如何調整生產以精準對接需求,大農業的結構又該如何優化?
種植業:
培育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結構
在吉林省吉林市大荒村孤店子現代農業先導區,9萬畝結構調整示范田從普通農田改種成了綠色有機水稻,發展鴨稻共生、蟹稻共生、魚稻共養模式,農藥和化肥使用量減少了,稻米還賣出了好價錢。去年以來,吉林市調減玉米19.5萬畝,改種甜粘玉米、水稻、大豆和其他作物。
“當前的突出問題是品種結構不平衡,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大豆、棉花、油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擴大。”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調整的總思路是:保、減、增、穩。“保”是保谷物和口糧,“減”是減非優勢區玉米,“增”是增加優質食用大豆,“穩”是穩定棉油糖自給水平。其中調減玉米是重點,目標是到2020年面積減少5000萬畝。目前,玉米結構調整開局良好,今年調減面積預計超過3000萬畝,是近13年來首次減少。
記者了解到,調減玉米也面臨一些困難。一是種植習慣調整難。多年來農民圍繞玉米生產,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技術模式和配套機具,一時難以轉變。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金會說,預計今年全省玉米面積仍高達9500多萬畝,繼續調減難度大。二是改種產品效益保障難。調整后的大豆、雜糧雜豆和飼草等如果市場不看好,收益不如玉米,就可能出現反彈。因大豆實行市場化收購,雜糧雜豆市場波動大,飼草依賴養殖。農民擔憂,市場供應多了,價格可能下降。
玉米之外的品種也需認真對待。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說,我國大豆嚴重供不應需。2015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僅9756萬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平;大豆進口量卻達8169萬噸,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七成。
“當前,我國缺乏能夠制作面包、餅干的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在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肖世和看來,小麥要“抓兩頭”,即大力發展市場緊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優質強筋小麥和加工餅干蛋糕的優質弱筋小麥。
目前是第四輪種植結構調整,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這一輪種植結構調整要發展優質農產品(12.870,0.09,0.70%),優先發展優質稻米、強筋弱筋小麥、高蛋白大豆等優質農產品;發展專用農產品,積極發展甜糯玉米、加工型早秈稻、高淀粉馬鈴薯等加工型專用品種;發展特色農產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質資源的水稻、有區域特色的雜糧雜豆、風味獨特的小宗油料等。
畜牧業:
布局生產生態協調的區域結構
好奶要有好飼草。飼草料是畜牧業的基礎,占養殖成本的70%。沒有優質飼草料,牛羊養殖水平上不去。當前,優質飼草料供應不足是制約草食畜牧業發展的瓶頸。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建議,應在適宜地區發展“糧草兼顧型”農業,實行牧草和糧食輪作;調整部分耕地種植專用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實行草畜配套。
去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選擇了30個縣開展糧改飼試點,以全株青貯玉米為重點推進草畜配套,發展草食畜牧業。今年試點范圍擴大到整個“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試點縣增至100個。
記者走訪的試點地區反映,糧改飼試點實現了種養雙贏的良好效果,農民很歡迎。全株青貯玉米平均畝產3.5噸,一畝地收入是1435元,比種植籽實玉米增收335元。奶牛規模養殖場普及全株青貯玉米,生產一噸牛奶節約飼料成本300元,乳蛋白等指標有明顯提高。肉牛飼喂全株青貯飼料每出欄一頭節約飼料成本1000元,養殖效益得到了提高。
生豬產業是廣東省畜牧業的支柱產業,豬肉產量占全省肉類總產量的66%。該省不斷優化布局,推動生豬養殖從珠三角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轉移。廣東省社科院院長、生豬產業經濟專家王珺建議,要加大生態脆弱區域的生態建設力度,重點調整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長江流域湖泊水庫和近海水產養殖。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認為,現階段畜牧業結構調整面臨一些難題:生豬禁養面積盲目擴大,禁養區拆遷補償難落實,產業轉移用地難;奶牛養殖成本高,乳品進口沖擊大,消費信心恢復難等。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要以調整優化生豬區域布局、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為重點,促進種養循環、糧飼兼顧、農牧結合。不過,目前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已基本形成,優化區域布局要更多地微調、適調、精調,避免大折騰。
大農業:
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產業結構
數據顯示,今年玉米面積預計調減30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增加超過800萬畝,飼草及青貯玉米面積增加超過600萬畝,小麥優質品種比例提高。南方水網地區生豬存欄調減1600萬頭,養殖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趨勢明顯。北方肉羊肉牛等草食畜牧業發展加快,供給能力穩步提升,羊肉價格明顯下降。
專家指出,農業結構的調整并不是簡單的某種品種的調減或增加,而是農牧漁結合、種養加循環,最終構筑起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大農業。從橫向看,大農業包括了種植、養殖和加工,從縱向看,則包括了生產、流通和休閑農業。
眼下正是黃桃大量上市的季節,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黃桃每斤通常只賣5元,而該市豐滿區金豐設施農業園的黃桃卻能賣到30元。負責人崔文勃說,奧妙就在于節能溫室采用南果北種延續生產的新技術,掌控了果品的物候期。“市場上的黃桃都是從南方運來的,怕路上變壞,通常在七成熟就摘下來了,而最后的時間恰恰是糖分生成的關鍵時間,我們的黃桃實現了本地化,完全成熟所以口感獨特,賣得俏。”崔文勃說。
無獨有偶。麥收之后,盡管糧價下行,但楊春華和她的廊坊綠園農業公司卻未受影響。原因是公司和固安縣參花面粉公司因好的小麥品種而走到了一起。一個是種植服務公司,一個是面粉加工企業,雙方聯合注資300萬元成立宏穗糧食合作社,建立起“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形成了從種子到餐桌的小麥產業鏈。合作社給農民提供整地、肥料供應、糧食收購等服務,生產出來的糧食直接銷售給面粉廠。
固安縣參花面粉廠“肚子”很大,每天需要優質小麥600噸以上。過去其小麥原料從國外進口,成本較高。如今在周邊建立原料基地,既有利于企業降成本,也有利于農民增收。
百姓對農產品消費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特點,但農業存在著產銷不對路的問題,大路貨多,優質品牌少,可以說“買難、賣難”并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說,要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重點,優化產業體系。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要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支持主產區發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糧食庫存。發展農產品電商、休閑農業,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
標簽:
結構調整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