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企赴非洲建現代農業產業園
2016-03-07
南京日報5940
核心提示: 說起坦桑尼亞,大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氣勢恢宏的非洲動物大遷徙畫面。而南京有一家企業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國際技術工程公司正在
說起坦桑尼亞,大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氣勢恢宏的非洲動物大遷徙畫面。而南京有一家企業——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國際技術工程公司正在那個充滿原始氣息的遙遠國度,對中坦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進行落實。該園為江蘇省在坦桑尼亞的農業產業園,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目前一期棉紗工廠已建成投運,是當地規模的生產企業。
響應“一帶一路”號召,遠赴非洲拓展新空間
2014年下半年,江蘇海企技術公司選派人員遠赴坦桑尼亞,實施中坦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他們告別家人,與其他40余名生產、技術人員一起,在坦桑尼亞西北部新陽嘎省新陽嘎市棉花產區安營扎寨,開始了非洲拓展的征程。
當地日照充足,棉花種植不施化肥,產出的棉花為綠色有機棉。從人工、原料成本上看,這里極具優勢:同等質量棉花價格比國內便宜不少,人工費用只有國內的四分之一。坦桑尼亞是最不發達之一,中國及西方主要對其產品實施零關稅優惠,到歐美的距離也比中國近。
江蘇海企集團是一家有20多年歷史的“老外貿”,紡織服裝產品是企業的傳統出口項目之一。這些年隨著國內人工、原料成本飆升,以及海外貿易摩擦、配額限制等問題,紡織服裝產品的利潤已不如以前。
“響應‘一帶一路’號召,在非洲實施農業產業園是降低成本、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新選擇。上游到棉花種植,下游到紡紗、織布、印染、成衣等,是我們對未來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園的初步設想,目前一期的紡紗工廠已經正常生產。”項目投資管理部經理張陽說。
1萬公里外開廠,一切變得不簡單
可當“先遣部隊”開到了離祖國1萬公里開外的非洲時,發現困難比想象中多,人員、資金、環境、技術等多方面都面臨挑戰。
在國內建廠,無非是拿塊地、蓋廠房、裝機器。到坦桑尼亞建工廠,需要的設備和國內都不一樣。比如當地的水質較硬不能滿足部分生產環境,必須引進硬水軟化裝置;為了保證員工的飲用水,必須引進生活用水凈化裝置。那兒還經常停電,最長停電一周,必須自備發電機。
更讓團隊頭疼的是,國內很成熟的全套機器設備運過去,竟然會調試不順。當地的濕度、溫度和國內不一樣、棉花也不一樣,需要因地制宜、調整工藝。新陽嘎省在紡織產業技術上幾乎處于“空白”,有時候缺個把零件都得從國內運過去。2014年底試生產時,在國內一至兩個月就足夠的時間,在坦桑尼亞足足折騰了近半年。
海外發展,融入當地跑得更快
走進坦桑尼亞,海企集團技術工程公司的感觸是,必須融入當地。
去非洲辦廠的中國企業都會為員工隊伍不穩定煩惱。非洲習慣周薪制,當地人個性灑脫,有人拿到這周工資下周可能就不來了,錢花光了再回來找工作。
“我們的做法是通過共同的工作生活,逐步影響帶動當地的員工,程度上讓他們增加歸屬感。同時,公司提供各種福利,諸如免費提供一日三餐、開通班車、給大家交社保、房屋補貼,提拔當地員工進入管理層等等。我們還給當地學校捐助實驗室、資助養老院、捐助純凈水……說真的,現在當地員工的工作態度比初期好多了。在海外發展,不融入當地無法扎根,唯有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才能辦好企業。”張陽娓娓道來。
短短一年時間,中國師傅“手把手帶徒弟”,帶領著當地員工快速提升工作技能。廠里招募的120多名當地工人都是“零基礎”。在國內紡織廠,一名工人可以管理兩排擋車,而當地工人最初兩名工人才能管一排擋車。經過培訓,到去年底當地工人已經可以兩個人管三排擋車,預計到今年上半年可追平國內工人的工作效率。
目前,坦桑尼亞工廠的綠色無污染棉紗正源源不斷運到中國,品質可以滿足國際品牌生產牛仔褲等產品的需求。江蘇海企自己的面料廠、服裝廠也逐步用上了來自非洲坦桑尼亞的棉紗,一批批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外銷到歐洲、日本
響應“一帶一路”號召,遠赴非洲拓展新空間
2014年下半年,江蘇海企技術公司選派人員遠赴坦桑尼亞,實施中坦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他們告別家人,與其他40余名生產、技術人員一起,在坦桑尼亞西北部新陽嘎省新陽嘎市棉花產區安營扎寨,開始了非洲拓展的征程。
當地日照充足,棉花種植不施化肥,產出的棉花為綠色有機棉。從人工、原料成本上看,這里極具優勢:同等質量棉花價格比國內便宜不少,人工費用只有國內的四分之一。坦桑尼亞是最不發達之一,中國及西方主要對其產品實施零關稅優惠,到歐美的距離也比中國近。
江蘇海企集團是一家有20多年歷史的“老外貿”,紡織服裝產品是企業的傳統出口項目之一。這些年隨著國內人工、原料成本飆升,以及海外貿易摩擦、配額限制等問題,紡織服裝產品的利潤已不如以前。
“響應‘一帶一路’號召,在非洲實施農業產業園是降低成本、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新選擇。上游到棉花種植,下游到紡紗、織布、印染、成衣等,是我們對未來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園的初步設想,目前一期的紡紗工廠已經正常生產。”項目投資管理部經理張陽說。
1萬公里外開廠,一切變得不簡單
可當“先遣部隊”開到了離祖國1萬公里開外的非洲時,發現困難比想象中多,人員、資金、環境、技術等多方面都面臨挑戰。
在國內建廠,無非是拿塊地、蓋廠房、裝機器。到坦桑尼亞建工廠,需要的設備和國內都不一樣。比如當地的水質較硬不能滿足部分生產環境,必須引進硬水軟化裝置;為了保證員工的飲用水,必須引進生活用水凈化裝置。那兒還經常停電,最長停電一周,必須自備發電機。
更讓團隊頭疼的是,國內很成熟的全套機器設備運過去,竟然會調試不順。當地的濕度、溫度和國內不一樣、棉花也不一樣,需要因地制宜、調整工藝。新陽嘎省在紡織產業技術上幾乎處于“空白”,有時候缺個把零件都得從國內運過去。2014年底試生產時,在國內一至兩個月就足夠的時間,在坦桑尼亞足足折騰了近半年。
海外發展,融入當地跑得更快
走進坦桑尼亞,海企集團技術工程公司的感觸是,必須融入當地。
去非洲辦廠的中國企業都會為員工隊伍不穩定煩惱。非洲習慣周薪制,當地人個性灑脫,有人拿到這周工資下周可能就不來了,錢花光了再回來找工作。
“我們的做法是通過共同的工作生活,逐步影響帶動當地的員工,程度上讓他們增加歸屬感。同時,公司提供各種福利,諸如免費提供一日三餐、開通班車、給大家交社保、房屋補貼,提拔當地員工進入管理層等等。我們還給當地學校捐助實驗室、資助養老院、捐助純凈水……說真的,現在當地員工的工作態度比初期好多了。在海外發展,不融入當地無法扎根,唯有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才能辦好企業。”張陽娓娓道來。
短短一年時間,中國師傅“手把手帶徒弟”,帶領著當地員工快速提升工作技能。廠里招募的120多名當地工人都是“零基礎”。在國內紡織廠,一名工人可以管理兩排擋車,而當地工人最初兩名工人才能管一排擋車。經過培訓,到去年底當地工人已經可以兩個人管三排擋車,預計到今年上半年可追平國內工人的工作效率。
目前,坦桑尼亞工廠的綠色無污染棉紗正源源不斷運到中國,品質可以滿足國際品牌生產牛仔褲等產品的需求。江蘇海企自己的面料廠、服裝廠也逐步用上了來自非洲坦桑尼亞的棉紗,一批批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外銷到歐洲、日本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