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禁燒不僅還田一條路
2015-09-07
中國農機化導報7680
核心提示:前不久,在安徽省農機協會主辦的“為秸稈禁燒找辦法,為秸稈利用找出路”論壇會上,蚌埠市沫河口鎮三鋪村農機手趙永川的發言贏得陣陣掌聲。與會的專家學者與180多名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們異口同聲地稱贊趙永川識時務、知潮流,能干、肯干、會干。從他的身上看到新型農民的品質:追求創新,想好了干,再大的困難也不變。
前不久,在安徽省農機協會主辦的“為秸稈禁燒找辦法,為秸稈利用找出路”論壇會上,蚌埠市沫河口鎮三鋪村農機手趙永川的發言贏得陣陣掌聲。與會的專家學者與180多名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們異口同聲地稱贊趙永川識時務、知潮流,能干、肯干、會干。從他的身上看到新型農民的品質:追求創新,想好了干,再大的困難也不變。
趙永川今年34歲,初中畢業后便回鄉務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機手。在他不太長的履歷中,卻有著豐富的閱歷:他駕駛聯合收割機參加過小麥跨區機收;在農村開汽車從事過短途運輸;又開叉車為別人裝卸貨物。他坦言,他是依靠農機致富的。
我對趙永川的跟蹤調查是從他購買組美國威猛牌打捆機開始的。從購機到田間收集秸稈,又從田間運輸到電廠,我一直關注著他的每一個環節,每一步發展。兩年間,我四次與他促膝長談。
學習
趙永川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勤奮好學,精明誠實。談起他購買使用打捆機回收秸稈津津樂道。
2013年,蚌埠市有位農民購買了臺大型打捆機,從事秸稈回收。一個草捆,500斤重,急需用叉車裝卸。恰好趙永川有叉車,于是便被請來打工,每天800元。趙永川一面幫助干活,一面觀察琢磨。一臺打捆機,兩臺摟草機為一組,寬幅24米的摟草機把收割機拋灑在田里的秸稈收攏成一條線,打捆機沿著線走,過一兩分鐘,一個高1米,重500斤的草捆便吐了出來,一天一夜打上千捆秸稈。趙永川認準了農作物秸稈回收離田是禁燒的重要途徑,既符合政府的要求,又符合農民的愿望。
趙永川把自己的想法和父兄商量,要求湊錢購買打捆機,并講了四條理由:一、政府禁燒秸稈,提倡秸稈綜合利用,把秸稈收集打捆。打捆機大有可為。農民把秸稈當成廢棄物,因為收集難、運輸難、儲存難、利用難,政府不讓燒,農民很無奈。咱把秸稈收集起來,打捆運走,賣給電廠,既解決了秸稈禁燒,又創造了效益,一舉數得,何樂不為。二、雖說購買打捆機成本高,但回報率也高,一臺打捆機一天一夜就能打上千捆秸稈,4捆一噸,賣給生物質發電廠,每噸260元左右,除去各項開支,每噸有上百元的收益,投入高,效益好,能干。三、蚌埠市生物質發電廠就在咱們鎮,近水樓臺,得天獨厚。四、我跟別人干了一季,學了不少東西,一定會成功。幾條理由一擺,全家人達成了共識。全家舉力,投資110多萬元,2014年麥收之前,把兩臺打捆機和兩臺摟草機開回了家。
踐行
一切都像趙永川設想的那樣運行。去年夏收季節,趙永川把機子接回家,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每臺打捆機與兩臺摟草機配套為一組,每組雇6個人,三個人一班,對班倒,歇人不歇機。每人每天800元工錢。人肯干,天也幫忙,借著晴好天氣,十幾天的功夫,為1.2萬畝的秸稈打了捆。村里為了留住他們,每收一畝秸稈補貼5元,不收完本村的不能到外地干。秋季,他又為1.2萬畝的玉米打捆,年終一算賬,趙永川笑得合不攏嘴,發了小財。
有了實踐經驗,趙永川底氣更足。今年一開春,他就實施了第二步發展規劃,多方籌集資金1300萬元,新購買8組打捆機,運送車輛6臺,夾草機20臺,叉車30臺,租運輸車輛120輛,雇農民工200人,與沫河口鎮16個村分別簽訂了10萬畝的打捆協議。從6月4日起,各種機械全部投入使用,11天時間,打捆作業面積11萬畝,打秸稈10萬多捆,2.5萬噸,總收入超過千萬,純盈利超過600萬元。
體會
農機作業量和效益表明趙永川成功了。成功的訣竅在于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必須跟在政府(政策)后,走在季節前,這樣才能帶領農民掙大錢。他說,現在機械收獲確實解決了搶收,但沒有解決小麥搶種。一團一團秸稈拋撒在田里,不及時處理,下茬作物很難播種。現在政府為了藍天白云要求禁燒秸稈,而且管的越來越嚴。所以發展打捆機成了應有之義。
趙永川獲得了成功,我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其實就是“政策好,天幫忙,眾人緣給力是根本所在”。
一是政策好。發展打捆機的規劃設想得到各級領導支持。區、鎮政府把發展打捆機作為秸稈禁燒的重要途徑。鎮政府還與趙永川簽訂了合同,對趙永川購機給予了40%的補貼,并明確分三年補貼到位,要求優先收集本鎮的秸稈。趙永川把10組機械分別分配到16個村,簽訂了作業合同。麥子收割后,農民都急著讓田里的秸稈離田,為防止農民爭搶打捆機,鎮里來了一位副鎮長坐鎮指揮,協調各組機械有序作業。一天都沒耽誤。
生物質電廠也十分給力,專門為他開方便之門,劃一塊收儲場地,趙永川抽調4臺夾草機在料場幫助堆積草垛。
農機部門把發展打捆機當成農機化發展轉型升級換代的標志,在購機補貼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對凡是購買秸稈綜合利用機械的,實行優先補貼。
二是眾人給力。鄉里鄉親,大家都很友善。他舉例說,為了讓成捆的秸稈盡快離田,又避免大型汽車運草捆進田出田反復壓地,大家都主動用小拖拉機把成捆的秸稈運到田頭或指定地點。趙永川做人也厚道,他說,兩好擱一好,人家付出了辛苦,不能讓人家白忙活,他每捆支付10元錢作為秸稈轉運費,雙方都滿意。僅此一項今年一季就開支了28萬元。
由于麥秸打捆離田,農民對收割機的留茬有了新要求。往年麥茬留到20多公分高,農民這樣做圖的是機收價格低,便于焚燒。現在秸稈不再焚燒,都自覺把麥茬留低,控制在15公分以下,這樣既好播種,又多出秸稈,相得益彰。
三是天幫忙。趙永川說,今年天氣幫了大忙。夏收前后十幾天,雖然下了一場小雨,但沒多大影響。他一鼓作氣干了十多萬畝。
我問趙永川眼下有什么困難。他說這么多的機械,一臺幾十萬元,農閑的時候,總要找個地方存放吧,希望解決點土地建機庫,讓機械也安個家。他還給鎮領導要求,秸稈打了捆離了田,也需要先找個地方堆放一下,希望使用村里的預留田。他說,這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不解決不好辦呀。
趙永川說起下一步的打算時胸有成竹,他已經和幾位伙伴兒謀劃好了,成立一個秸稈收儲合作社,鄉親們聽說后,都十分支持,有幾戶已報了名,要帶機入社,大家抱團致富。他說,合作社正式成立后,準備再添置幾組機械,進一步擴大規模,開展跨區作業,創造更大的效益。
趙永川今年34歲,初中畢業后便回鄉務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機手。在他不太長的履歷中,卻有著豐富的閱歷:他駕駛聯合收割機參加過小麥跨區機收;在農村開汽車從事過短途運輸;又開叉車為別人裝卸貨物。他坦言,他是依靠農機致富的。
我對趙永川的跟蹤調查是從他購買組美國威猛牌打捆機開始的。從購機到田間收集秸稈,又從田間運輸到電廠,我一直關注著他的每一個環節,每一步發展。兩年間,我四次與他促膝長談。
學習
趙永川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勤奮好學,精明誠實。談起他購買使用打捆機回收秸稈津津樂道。
2013年,蚌埠市有位農民購買了臺大型打捆機,從事秸稈回收。一個草捆,500斤重,急需用叉車裝卸。恰好趙永川有叉車,于是便被請來打工,每天800元。趙永川一面幫助干活,一面觀察琢磨。一臺打捆機,兩臺摟草機為一組,寬幅24米的摟草機把收割機拋灑在田里的秸稈收攏成一條線,打捆機沿著線走,過一兩分鐘,一個高1米,重500斤的草捆便吐了出來,一天一夜打上千捆秸稈。趙永川認準了農作物秸稈回收離田是禁燒的重要途徑,既符合政府的要求,又符合農民的愿望。
趙永川把自己的想法和父兄商量,要求湊錢購買打捆機,并講了四條理由:一、政府禁燒秸稈,提倡秸稈綜合利用,把秸稈收集打捆。打捆機大有可為。農民把秸稈當成廢棄物,因為收集難、運輸難、儲存難、利用難,政府不讓燒,農民很無奈。咱把秸稈收集起來,打捆運走,賣給電廠,既解決了秸稈禁燒,又創造了效益,一舉數得,何樂不為。二、雖說購買打捆機成本高,但回報率也高,一臺打捆機一天一夜就能打上千捆秸稈,4捆一噸,賣給生物質發電廠,每噸260元左右,除去各項開支,每噸有上百元的收益,投入高,效益好,能干。三、蚌埠市生物質發電廠就在咱們鎮,近水樓臺,得天獨厚。四、我跟別人干了一季,學了不少東西,一定會成功。幾條理由一擺,全家人達成了共識。全家舉力,投資110多萬元,2014年麥收之前,把兩臺打捆機和兩臺摟草機開回了家。
踐行
一切都像趙永川設想的那樣運行。去年夏收季節,趙永川把機子接回家,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每臺打捆機與兩臺摟草機配套為一組,每組雇6個人,三個人一班,對班倒,歇人不歇機。每人每天800元工錢。人肯干,天也幫忙,借著晴好天氣,十幾天的功夫,為1.2萬畝的秸稈打了捆。村里為了留住他們,每收一畝秸稈補貼5元,不收完本村的不能到外地干。秋季,他又為1.2萬畝的玉米打捆,年終一算賬,趙永川笑得合不攏嘴,發了小財。
有了實踐經驗,趙永川底氣更足。今年一開春,他就實施了第二步發展規劃,多方籌集資金1300萬元,新購買8組打捆機,運送車輛6臺,夾草機20臺,叉車30臺,租運輸車輛120輛,雇農民工200人,與沫河口鎮16個村分別簽訂了10萬畝的打捆協議。從6月4日起,各種機械全部投入使用,11天時間,打捆作業面積11萬畝,打秸稈10萬多捆,2.5萬噸,總收入超過千萬,純盈利超過600萬元。
體會
農機作業量和效益表明趙永川成功了。成功的訣竅在于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必須跟在政府(政策)后,走在季節前,這樣才能帶領農民掙大錢。他說,現在機械收獲確實解決了搶收,但沒有解決小麥搶種。一團一團秸稈拋撒在田里,不及時處理,下茬作物很難播種。現在政府為了藍天白云要求禁燒秸稈,而且管的越來越嚴。所以發展打捆機成了應有之義。
趙永川獲得了成功,我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其實就是“政策好,天幫忙,眾人緣給力是根本所在”。
一是政策好。發展打捆機的規劃設想得到各級領導支持。區、鎮政府把發展打捆機作為秸稈禁燒的重要途徑。鎮政府還與趙永川簽訂了合同,對趙永川購機給予了40%的補貼,并明確分三年補貼到位,要求優先收集本鎮的秸稈。趙永川把10組機械分別分配到16個村,簽訂了作業合同。麥子收割后,農民都急著讓田里的秸稈離田,為防止農民爭搶打捆機,鎮里來了一位副鎮長坐鎮指揮,協調各組機械有序作業。一天都沒耽誤。
生物質電廠也十分給力,專門為他開方便之門,劃一塊收儲場地,趙永川抽調4臺夾草機在料場幫助堆積草垛。
農機部門把發展打捆機當成農機化發展轉型升級換代的標志,在購機補貼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對凡是購買秸稈綜合利用機械的,實行優先補貼。
二是眾人給力。鄉里鄉親,大家都很友善。他舉例說,為了讓成捆的秸稈盡快離田,又避免大型汽車運草捆進田出田反復壓地,大家都主動用小拖拉機把成捆的秸稈運到田頭或指定地點。趙永川做人也厚道,他說,兩好擱一好,人家付出了辛苦,不能讓人家白忙活,他每捆支付10元錢作為秸稈轉運費,雙方都滿意。僅此一項今年一季就開支了28萬元。
由于麥秸打捆離田,農民對收割機的留茬有了新要求。往年麥茬留到20多公分高,農民這樣做圖的是機收價格低,便于焚燒。現在秸稈不再焚燒,都自覺把麥茬留低,控制在15公分以下,這樣既好播種,又多出秸稈,相得益彰。
三是天幫忙。趙永川說,今年天氣幫了大忙。夏收前后十幾天,雖然下了一場小雨,但沒多大影響。他一鼓作氣干了十多萬畝。
我問趙永川眼下有什么困難。他說這么多的機械,一臺幾十萬元,農閑的時候,總要找個地方存放吧,希望解決點土地建機庫,讓機械也安個家。他還給鎮領導要求,秸稈打了捆離了田,也需要先找個地方堆放一下,希望使用村里的預留田。他說,這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不解決不好辦呀。
趙永川說起下一步的打算時胸有成竹,他已經和幾位伙伴兒謀劃好了,成立一個秸稈收儲合作社,鄉親們聽說后,都十分支持,有幾戶已報了名,要帶機入社,大家抱團致富。他說,合作社正式成立后,準備再添置幾組機械,進一步擴大規模,開展跨區作業,創造更大的效益。
標簽:
秸稈利用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