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了!赤峰160萬農民嘗到土地流轉的甜頭
溢滿源原生態家庭農場是赤峰市土地流轉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赤峰市試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目前土地流轉面積已達433.4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30.1%。這些流轉的土地中,有235.5萬畝流向了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和農牧業企業,用于規模經營,出現了“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大戶承包反雇農民”和“龍頭企業反租土地”等多種土地流轉模式。
地還是那片地,為什么集中流轉后就能多賺錢?林西縣雙贏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任宇算了一筆細賬:以種1畝馬鈴薯為例,單戶種植每畝的成本是562元,而土地流轉后實行生產資料集中采購和全程機械化作業,化肥購買價格下降了16%,機械作業費下降了54%,人工費下降37%,每畝成本只有419元,每畝節支143元。合作社實行訂單化生產,每斤馬鈴薯能多賣5分錢。節支與增收加在一起,每畝地就能多出400多元的效益。而合作社流轉的1.24萬畝耕地,推平過去一家一戶的田埂,又能多出500畝耕地,每年又能增加50多萬元的收入。
合作社賺了錢,農民也得到了實惠。雙贏農機合作社社員劉喜民把家里的12畝土地以每畝700元的價格租給合作社,年末每畝還能得到500元的分紅,連租金帶分紅一年就能收入1.4萬元。夫妻倆在合作社打工,一年還有4萬元的工資。老劉一年的租金、分紅和勞務3項收入就達到5.4萬元。如今,赤峰市已經注冊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萬多家。在這些專業合作社的引領下,160萬農民抱團闖市場,走上了致富路。
土地流轉帶來了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規模經營讓先進的生產技術一步走進田頭。在喀喇沁旗乃林鎮新房身村,種糧大戶劉樹南在流轉來的1500畝土地上種玉米,綜合了全膜覆蓋、土壤深松、水肥一體化等多種技術,全程實現機械化作業,每畝增產500斤以上。目前,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565.9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68%。
土地流轉讓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實現了從種到養、從農到商、從農到工的轉變。林西縣新林鎮新合村將5000畝水地流轉給種田大戶后,騰出來勞動力發展養殖業,現已發展養殖大戶70多戶,全村牛羊存欄已由土地流轉前的1000多頭只增加到2萬多頭只。在全村的1300多個勞動力中,有600人被種田大戶反雇,成為按時上班的農業工人,有700人外出務工經商,年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記者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