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位種糧大戶的困惑說起
上,一位種糧大戶來北京參加會議,因為是熟人,便邀請他到家里坐坐。在近三個小時的交談中,筆者感受到這位流轉了上千畝地的種糧大戶的諸多無奈與困惑。
這位80后的種糧大戶是筆者到他所在的市進行調研采訪時認識的。當時,他作為土地流轉信托的一位受益者參加了銀行與農戶的座談會。在那次座談會上,他已經表示出了對其未來發展的諸多憂慮,而此次與筆者長談的三個小時里,他提及了三個方面的困惑:其一,生產環節進一步提升空間受阻,多種農作物種植的嘗試不成功;其二,從銀行拿到貸款很難,自己的房產已經抵押出去了,想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募集很困難;其三,由于當地的道路等基礎設施老舊,即使想進一步借助農機合作社的現代化設備提升生產效率,也很難實現。
上述該種糧大戶所提及的三個困惑是當前中國農村及農村金融存在的共性問題。
顯而易見的是,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促進農村金融支持“三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靠某一方面可以解決的。這位種糧大戶提到,當前勞動力成本上升很快,農忙時想要雇到人必須付出很高的費用成本。但如果想借用更加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備,以當前農村的道路情況(狹窄或路面條件不夠好),很多這類的設備都開不進田里。此外,相關的灌溉、電力等方面的支持也遠遠不夠。在筆者看來,基礎設施及公共事務管理的問題,主要歸于當地政府的管理范疇,但如果沒有金融機構的支持,要想較好地推進,也是很難的。這類問題的解決不是短期可以見效的,更需要有長效機制來支持并維護。筆者曾走訪一個性的美麗鄉村示范村,當地政府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建設等相關方面的投入超過了5000萬元,而后續做好相關的維護與管理工作既需要資金,也需要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因此,中國農村整體外部條件的提升尚需時日,針對農業生產水平提升的必要支撐與完善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農戶貸款難的問題從層面到市場層面都在著力解決。相比較而言,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農戶獲得信用貸款的機會較多、額度較大,這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及農戶擁有資產的數量有直接關系。與之相對的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農戶獲得貸款的難度較大,即便像上述的種糧大戶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究其原因,除了經濟發展水平問題,當地政府及銀行的創新意識不足也是制約因素之一。
在與種糧大戶攀談中,筆者建議他多了解一些有關電子商務及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情況,他本身不了解電商,這與他所在地區的偏遠有關,但是,在“互聯網+農業”的時代,作為一個農業生產主體不融入進來,單一依靠傳統方式進行生產,以及與當地金融機構發生業務往來,是很難達成其優化生產結構、提升生產效能的目標。尤其是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當下,對接市場、對接新技術、對接互聯網是“三農”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筆者的啟發下,這位種糧大戶表示回去要開始嘗試接觸并使用移動互聯網平臺,爭取能夠解決他的部分困難。
這位種糧大戶的困惑看似是個案問題,但其揭示了中國農村的幾個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其一,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靠傳統方式是難于解決的,尤其是金融服務的問題。我們所倡導的普惠金融理念并不是靠傳統的商業金融機構完成的,即使抱定企業責任精神,也很難持續;其二,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必須因地制宜,不可能用什么“靈丹妙藥”所有的問題,而且,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戶、合作社、農業企業必須有更加寬廣的視野。像上述提及的種糧大戶,他經常參加各種交流活動,但是,當他回到家鄉,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又是一種相對閉塞思維下的低效率運作方式,最終導致其發展步履維艱;其三,農村金融機構面臨互聯網的挑戰,根本上還是要解放思想,做好本地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設計,尤其是要有大局觀及寬闊的視野,大膽創新,深入了解農業發展趨勢及規律,與更多擁有新技術的機構協同合作,有力推動當地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