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應該如何“+”?
在6月30日舉辦的“互聯網+農業的路徑與變革”論壇上,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和農業的真正融合應該著眼于整條產業鏈,而當前互聯網+農業組織是推進農業“互聯網+”效的形式。
近一段時間,政府對互聯網+農業可謂”寵愛有加”。5月8日,國務院出臺了“電商國八條”以推動農產品電商行業的發展,20日發文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包括現代農業在內的11個重點領域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并確定了相關支持措施。
政策層面對互聯網+農業青睞源于農業所具有的巨大的互聯網改造空間。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表示,互聯網可以深入到農業生產的眾多環節,解決信息不對稱,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互聯網+農業勢不可擋,但核心在于如何“+”。推進互聯網和農業達到真正融合的關鍵,應該是著眼于整條產業鏈的融合而不僅僅是其中某一環節。
以正在布局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產業鏈的阿里巴巴為例,它將農村電商依托于旗下整個生態圈發展,支付寶、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微貸等業務都已跟農村掛鉤,未來運用大數據將直接介入農村金融市場,滿足農民的資金需求。
一畝田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表示,通過與在物聯網、農村電子商務、大數據、信息服務上的相“+”,互聯網可以實現農業產業鏈的融合創新。而當前互聯網鏈接農產品效的組織形式是互聯網+農業組織,短期內互聯網+農民可能性不是很大。
高海燕說,發展農業“互聯網+”,線上線下要結合,要找準農村線上發展的優先選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組織化,如果組織通過到電商平臺上掙到錢了,就會有更多的人想加入組織,然后形成模仿之勢。而農民的技術敏感性、互聯網意識都比較弱,需要進行普惠教育,這是個重大工程,當前互聯網直接對接農民并非效率的選擇。
騰訊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孟昭莉也認為,農村有自己的生態系統,有自己的價值觀,外力很難去改變,需要長時間的引導。通過組織化的形式,教村長、農業合作社、農業經理人、農業種植大戶來做電商,一旦看到效果,農民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會非常快。
需要注意的是,農業“互聯網+”雖然充滿機遇,但是互聯網行業本身更新快、淘汰快的特點甚至有可能阻礙農業的發展。在互聯網化的進程中,還是要依循農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切莫讓“互聯網+”變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