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農業綜合配套改革
2015-06-19
經濟日報7640
改革釋放基層活力
“在推行合作社和土地流轉中也遇到了很大阻力,其中質疑聲音的,是很多人覺得合作社集約化經營等于回到了過去吃大鍋飯的模式。”鄭鋒軍有這樣的疑問,土地流轉是不是意味著農民將失去自己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飯碗?
在建三江農場,記者看到這里的農業生產規模和專業化程度相當高。種糧農戶告訴記者,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之前,由于人均種植面積大等原因,導致標準參差不齊,賣不上好價錢,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改革以后,農場統一管理,無論是原種選育、育秧、插秧、航化作業直至最后收割,還是生物災害預警、氣象、農產品質量檢測等,都由農場提供服務。農民在每年的年初把費用交齊后,就不需要再操心了,秋收整地結束后統一算賬,多退少補。而以前困擾農民賣糧難的問題,現在也由農場統一協調,組團銷售。
“農墾系統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重點,分別在建三江、九三、共青等三地成立管委會,省里出臺改革政策,賦予財稅職能和先行先試權,目的是理順生產關系,把過去阻礙生產力的環節打通,為深化改革積累經驗。”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王兆力說。
雖然是集約化經營,但干起活兒來卻不是大幫哄,算起賬來也不是平均主義。家里節約出來的勞動力去城市里再打一份工,收入比過去只多不少。合作社機械化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現代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反過來又催生出新型生產關系,農民不再是過去簡單依附土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他們擁有土地流轉權,農民成為股東,與合作社是合作關系。這些受益于改革的農民,成為了掌握多種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新型農民”。同時,由于生產關系得到理順,農民的觀念、身份也隨之改變,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從謀生到進入各個行業發展,收入大幅提升。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