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麥客背影已遠去
2014-08-12
蘭州晚報6260
核心提示:天水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城市,每年小麥收獲的季節,也是卷著褲腿、背著鐮刀的麥客們最為忙碌的時候,天水市的小麥收割主要依靠他們。而如今,在天水市的人力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這樣一群人了,麥客們是消失了?還是演變了?
天水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城市,每年小麥收獲的季節,也是卷著褲腿、背著鐮刀的麥客們最為忙碌的時候,天水市的小麥收割主要依靠他們。而如今,在天水市的人力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這樣一群人了,麥客們是消失了?還是演變了?
小麥種植縮減
農產品是天水市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天水近年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但就記者的走訪來看,近幾年,經濟作物和蔬果類農產品成為了天水市農業發展的主流。在天水市郊區的部分鄉鎮都有種植,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大,而糧食作物小麥的耕種面積卻有所縮減,集中化大面積耕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8月6日,記者走訪了天水秦州區周邊幾個曾經產糧頗高的鄉鎮,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鄉鎮現在小麥的種植面積都有縮減,甚至出現有些耕地荒蕪著,也沒人愿意種植小麥。
請假回鄉收割麥子的劉小田是一名80后,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說:“我家現在主要的經濟來源靠我外出打工,家里的農活大多是由妻子來做,為了減少口糧的支出,我家的三畝多地有兩畝種了小麥,一畝地種些油菜籽榨油,再有幾分地就種點家里日常吃的蔬菜。而且,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為了孩子上學的學費,妻子一兩年后可能也要隨我外出打工,到時候,或許我們就不再種地了。今年我家小麥種植面積少,根本不需要有人來幫忙收割,至於麥客,我已經好幾年沒見過了。”
機械取代勞力
據記者了解,天水市秦州區的太京、齊壽、娘娘壩、李子園等地還有人種植小麥,而中梁鄉、秦嶺鄉、楊家寺鄉、華岐鄉等地小麥的種植面積也有所萎縮,原因是種植小麥的經濟收益不大,再加上機械化的使用,麥客是越來越少見了。
在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袁家河村采訪時,這里的小麥已經收割完畢,農民們正在碾麥將其脫殼裝袋。村民們告訴記者,因為種植面積少,所以農戶大多是自己進行收割,這幾年村里流行用小型背負式收麥機進行收麥,一畝地大約幾個小時就能收完,比以前方便多了,現在完全不需要雇傭麥客,所以近幾年都沒有見過有麥客前來村里收割麥子。村民田笑琴對記者說:“一臺背負式收割機大約1000元左右,再加上一臺200多元的簡易小麥脫殼機就能滿足小麥夏收的需求,早就已經不需要過多的勞力了。”
麥客群的演變
那麼麥客是否完全消失了呢?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依然有少數的麥客在鄉間繼續勞作著,但更多的麥客則“另謀高就”。家住麥積區花牛村的老楊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成為了一名農業經紀人,忙於販運瓜果蔬菜的生意而無暇打理自家的土地,所以他雇人來打理自家的4畝小麥地,他告訴記者:“4畝小麥的收割價格是每個麥客每天120元的工錢,夏收時,我因為生意忙而雇了兩個麥客收割小麥,3天收完,再加上化肥、灌溉、打藥等支出,收割1000斤糧食大約能花1200元左右,雖然是個賠本買賣,但我還得種,這樣家里的口糧就不需要花錢了。”不過,老楊還告訴記者,明年就不會再雇傭麥客了,畢竟現在機械化收割的價格便宜些。
在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鎮的集市,記者遇見了來自陜西咸陽的麥客汪家聲和魏建民,他們來時開著谷物聯合收割機。他們告訴記者,陜西的小麥早已收割完畢,得知這里小麥已經成熟,所以他們前來趕場。
汪家聲告訴記者:“與肩負式收麥機不同,我們的聯合收割機收麥速度更快,一畝小麥大約半個小時就能完全收割,并且可以一次就能完成谷類作物的收割、脫粒、分離莖桿、雜余物等工序,不需要農民再進行碾壓、脫殼、分離等,讓農戶省心又省力。我們收割小麥的價格是每畝100元,如果面積大,價錢還能商量。”
隨著種植面積的減少、機械化耕作的不斷實施,麥客這個職業到底還能走多遠?也許若干年后,那些在麥田中揮舞鐮刀的麥客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