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機械化仍長路漫漫
2014-07-25
中國農機推廣網張穎達 10360
核心提示:2013年,我國共完成玉米機收面積2.6億畝,機收水平超過49%。我國玉米機收水平至此連續5年增幅超過6個百分點,進入了持續快速推進階段。
——訪中國農機院副院長方憲法
2013年,我國共完成玉米機收面積2.6億畝,機收水平超過49%。我國玉米機收水平至此連續5年增幅超過6個百分點,進入了持續快速推進階段。
國內玉米機械化的快速增長,令許多國內外企業一擁而上,爭先分食這塊甜美的蛋糕。在繁榮的表象背后,有關市場上大多數玉米機技術水平落后、質量參差不齊、售后服務不到位的討論亦甚囂塵上。國內玉米機械化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玉米機的研發推廣存在著哪些難點?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當前魚龍混雜的玉米機市場?近日,記者懷抱著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方憲法。
順其自然,亦屬必然
目前,我國玉米無論從種植面積還是產量方面均已成為大作物??梢哉f,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玉米機械化收獲尚未興起的時期,農民往往帶著皮手套,利用工具在田間進行辛苦的人工收獲。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美國的農場出現大規模的歸并風潮,在支持大型農場的背景下,美國的玉米收獲很快實現了的機械化。同時期,玉米仍然是我國人民主要的口糧。由于當時國內的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在農村有比較充裕的勞力,加之工資水平還并不高,即便以人工來收獲,亦相對有一定的經濟性。彼時,中國農機院與趙光機械廠合作研發出了4YW-2型玉米收獲機,該機采用牽引式臥輥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收獲效果。這是中國的代玉米收獲機產品。
進入八九十年代,老百姓在吃飽的基礎上,逐步對肉、蛋、奶有了更多的需求。1988年,為了緩解我國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菜籃子工程”開始實施,食品供應逐漸豐富。加之經濟條件的飛速發展,玉米作為口糧的功能開始被漸漸地弱化。這樣的變化軌跡與其他的規律保持一致。
由九十年代開始至今,中國的玉米種植和利用逐漸走向了國際化的道路。玉米開始不僅僅承擔作為食物的功能,同時,它也成為了飼料糧的主要來源,以及重要的工業原料。多種用途和功能的廣泛拓展,將玉米的地位推上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玉米在黑龍江農墾一直是比較重要的作物。自九十年代起,在玉米作物功能性的拓展,以及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人員短缺大背景下,玉米收獲的機械化需求迅速凸顯出來。不過,更為迫切的機械化需求發生在我國的華北地區。作為促進國內玉米機械化收獲的先頭兵,籽粒型玉米機的快速發展,推動華北的部分區域實現了由“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農藝制度的重大變革。這是玉米機械化發展對我國農業的一項重要貢獻。
除了對玉米籽粒的機械化收獲需求以外,從九十年代開始,在山東、河南的部分地區也出現了對于玉米秸稈的處理需求。隨著不同地區對玉米機收需求的不斷多樣化,我國的玉米機產品慢慢形成了兩大技術路線:一是隨著摘穗工序的進行,將玉米的芯軸、秸稈等進行聯合收獲的穗莖兼收型玉米機。這種機型目前仍然在市場上需求旺盛,同時也是許多生產廠家及科研院所的主要研發方向;二是直收脫粒型玉米機。這種機型在歐美、澳洲已經得到成熟的發展。而我國的黑龍江、新疆的一部分地區及黃淮海地區,對這種機型的需求也已經產生。目前國內幾家主要的玉米機生產廠家,已對直脫型玉米機進行了投入研發。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