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2014-06-25
開封日報11900
核心提示:做好“三農”工作、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需要全社會充滿感情、飽含深情、滿懷激情地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為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今年是“三農”工作“改革年”,通過改革創新進一步制約農業發展的體制障礙、激發農村的發展活力是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再獲豐收、農民收入增長勢頭不減、繼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雖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份額會下降、農村人口會減少,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不會削弱,“三農”問題在全局中的基礎地位只會更加凸顯。只有通過不斷改革并形成“三農”投入持續增加機制、農民增收持續擴大機制、農村發展持續加強機制,我們才能保持“三農”發展繼續穩中求進,才能為經濟社會長期平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郭勇同志的這篇文章高度總結了我市在“三農”工作中進行改革創新的一些有益實踐,彌足珍貴。推進“三農”工作改革創新,既要加強頂層設計,也要加強基層創新和推進,既要積極試、大膽闖,又要堅持有序推進。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站上新起點,“三農”工作既面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強化、“四化同步”、城鄉統籌和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條件逐步夯實等難得機遇,也面臨農產品剛性需求與要素硬性約束、農業高成本、高風險趨勢與提升經營效益、勞動力轉移與“誰來種地”等突出矛盾。因此,作者提出的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更值得關注。
做好“三農”工作、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需要全社會充滿感情、飽含深情、滿懷激情地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為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今年夏收工作已經結束。根據統計,全市小麥總產16.9億公斤,較2013年增長0.92%,實現夏糧生產“十一連豐”、農民增收“十一連快”,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好形勢為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成績只是“過去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我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著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機制制約,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增多,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我們應站在時代高度思考和謀劃“三農”工作,正視存在的差距,抓住“三農”問題的關鍵,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路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大手筆提高“三農”工作水平,與時俱進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經營體系創新,抓好農村改革和城鄉配套改革,打破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切實解決面臨的矛盾和問題,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深化改革,推動農業、農村跨越發展
近年,市農林局認真貫徹落實發展“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始終把深化改革作為推動農業、農村跨越發展的強大動力。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市農林局更是著力轉觀念,謀求“三農”工作新定位;培主體,推動農業新發展;建新村,提升城鄉統籌新水平;創機制,增添農村發展新活力,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農業、發展農村、致富農民,呈現出許多歷史性、轉折性和標志性的顯著變化。
突出行政先導,創新“三農”發展理念
市農林局始終堅持緊抓解放思想這個“總閥門”,牢固樹立“姓農不唯農”的發展理念,將“三農”工作置于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加以系統謀劃和統籌推進,著力破除“就農言農、言農即種、唯農抓農”的思維定式以及“三農”工作領域中一些發展路子不寬、路徑固化,機制不活、路徑老化,動力不足、路徑僵化的問題;確立“跳出開封看農業,跳出農林抓‘三農’”的工作要求和“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發展目標,明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大力推進美好鄉村建設;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先后實施農業產業結構八大戰略調整、農業產業化提升攻堅戰、高標準良田建設工程等一系列創新發展之舉,逐步破除城鄉發展形態、工農產業形態、市民與農民生活環境之間的“二元分割”體制,使“三農”工作在全市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日益鞏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日趨健全。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構建新型經營體系
市農林局圍繞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堅持“集中、集聚、集約”的發展導向,以“全產業鏈”發展為牽引,深入實施“生產、經營、主體、要素、功能”五個轉型和“龍頭集聚、產業集群、開放驅動、項目帶動、創新推動、合作聯動”六大戰略,創新“多元主體”活力釋放機制和“統融聯合”合作機制,加快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持的分層立體式經營組織體系。截至目前,全市經營面積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發展至2217家,家庭農場迅猛發展至220家,涌現出一批集“生產、加工、銷售、信貸、保險和科技”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合作社4468家、成員30余萬人,入社農戶11.1萬戶,占總農戶數13.5%。鼓勵和規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開發,形成一大批年產值超10億元的大型龍頭企業集團和“效益百萬、經營千畝、服務萬戶”的龍頭企業集群,各類農業企業發展突破360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4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企業61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突破5000家。我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9%,植保統防統治面積162.2萬畝次,設施農業突破15.3萬畝,農業產業化吸納從業人員3.5萬人,帶動市內外農戶突破106萬戶,戶均增收3600元。
突出資源集約,創新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市農林局堅持把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作為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著力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四大體系”建設,走出一條以優化發展生態產業、保護修復生態涵養、節約減排生態保護、資源集約生態循環為主線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促進農業生產無害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廢棄物利用化,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調結構,構建規模與生態效益并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黃河灘區生態農業帶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優化種植業區域生態、合理規劃畜禽養殖區域等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產業,積極推廣間作套種、農牧結合、糧經輪作、林下種養等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為凈化農業生態環境奠定良好基礎。拓功能,構建多層與立體并舉的農業生態保護修復體系。以優化農業自身生產環境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通過加強濕地生態系統、適水植物生態、林業生態的修復建設,充分釋放農業的生態功能。2011年以來,全市農村新增植樹造林面積46.2萬畝,促進涵養水源和環境的改善。重減控,構建農業生產減排防控體系。堅持源頭控制,突出資源節約、清潔生產和環境整治統籌推進,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等節約型技術使用,著力減量農業投入品使用和污染物排放,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560萬畝次,占總播種面積46%以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組織化統防統治和新型農業投入品的推廣使用,有效地從源頭防控污染物產生量。抓循環,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大力實施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能源化,完善沼氣“建設、管理、使用、服務”四大體系,全市戶用沼氣保有量突破16萬戶。大力實施生態循環農業區域化,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農業發展,打造具有開封特色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大力實施秸稈利用綜合化,促進秸稈轉化為“肥料、飼料、燃料、材料、基料”,提升土壤有機質,減輕秸稈污染壓力,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強化規范有序,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
我市先后制定出臺《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意見》,建成市、縣、鄉、村四級土地流轉服務和糾紛調處體系以及網絡服務平臺,嚴把資質“準入關”、用途“政策關”、價格“指導關”、合同“簽訂關”、資料“建檔關”、糾紛“調處關”、風險“防控關”、管理“監督關”,依托優化產業布局引導、城鎮化發展促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動等載體,積極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經營、“大園區+小業主”等多種流轉經營模式,同步推進農村社保、醫保、失地保險、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五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保障農民不失地、不失權、不失利、不失業。目前,全市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實現全覆蓋,土地流轉面積達100萬畝,流轉率為18.9%,農業規模經營面積近15萬畝。
探索產權制度改革,擴大農民財產權益
市農林局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構建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集體經濟組織“四荒地”使用權和林地使用權等農村產權的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價格評估、組織交易、合同鑒證等管理服務。試點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商標權等抵押融資,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促進農村產權交易。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林權確權登記累計林地面積73.84萬畝,頒發林權確權證書4.32萬本。
堅持多策支農,創新“三農”投入機制
市農林局在認真貫徹落實、省有關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基礎上,著力構建“政府引導、頂層設計,多策并行、鏈式覆蓋,項目載體、規范獎補”的現代農業政策支持體系。積極做好銀企對接工作,為企業發展助力。引導金融機構為農業產業融資提供服務,建立銀企定期座談會制度(市及各縣區每年至少一次),搭建銀企對接平臺,暢通企業的貸款融資渠道。以省農業廳與中信銀行鄭州分行搭建的融資平臺為契機,深入企業做好宣傳,讓更多的企業得到金融部門的支持,緩解企業融資困難;建立市、縣涉農貸款擔保機構,注入擔保基金,為農業產業化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建立財政貼息資金,對符合條件的涉農貸款給予貼息扶持,降低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融資成本;金融機構針對我市農業產業化資金需求特點,積極實施金融支農產品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的針對性、靈活性與便利性。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在認真貫徹宏觀調控政策的基礎上,切實轉變經營理念,合理調整客戶定位,幫助企業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企業千方百計擴大自身融資渠道,完善機制、加強管理,以良好的經營業績吸引資金流入,以誠信的企業形象贏得政策支持,初步構建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新型銀企關系。完善保險政策,探索建立新型農業保險機制。努力構建政府支持、企業出資、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參與的農業保險機制,減少因災害、疫病、價格波動等造成的農業損失。暢通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加強農業項目建設;采取“以獎代補”措施,充分調動各級政府、農業經營組織和農民群眾抓農、重農、促農的積極性,促進農業增產、農村發展、農民增收。2013年,全市各級農林系統共投入各級財政資金3億多元。
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勢在必行
市農林局雖然在“三農”工作的改革創新實踐中摸索出一些有益的經驗,但還遠遠不夠。“風物長宜放眼量”,要堅持以“三農”為本,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深入開展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針對時代發展需求和農業、農村的發展趨勢,深入思考、舉一反三,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和體制機制,增強“三農”工作的超前性、針對性和科學性,推動“三農”工作不斷實現新突破。就目前來看,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勢在必行。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的一種重要類型,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發展潛力和空間得到充分挖掘。當前,依靠傳統支持手段已難以更加有效地激發農業發展的動力,要同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加快補齊“四化”中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積極創新思路和發展戰略,高度重視都市農業對現代農業建設的帶動作用。
新形勢下,我市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具有極端重要性
2012年年初,國務院頒布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兩年來,我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決策部署,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在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方面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取得了積極進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要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財力比較雄厚,科技、人才、資本等要素比較集中,市場需求空間比較大,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均衡配置,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經過努力,我們力爭到2020年達到三個目標:一是實現都市農業現代化,成為“菜籃子”產品重要供給區、農業先進生產要素聚集區、農業多功能開發先行區、農業標準化樣板區、農產品物流核心區和生態農業示范區。二是實現“三農”協調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三是實現“四化同步”發展,農業現代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大。
實現以上三個目標,關鍵要把握什么是現代農業。什么是都市現代農業?一是服務城市的農業。都市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是限度滿足城市居民的食品需求,發揮距離城區近、運輸半徑短的優勢,主要發展生鮮農產品,重點保“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二是宜居生態的農業。都市現代農業融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稻田是人工濕地、菜園是人工綠地、果園是人工園地、田是人工草地、樹林是人工氧吧,發揮著生態涵養作用。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綠色農業,讓城鄉居民清晨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白天能看到藍天白云,晚上能仰望星星和月亮。三是優質的農業。城市農業基礎條件好、設施裝備水平高,市場流通體系比較健全,可通過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提高農業效益。四是科技創新的農業。要充分發揮科技資源集中、技術人才聚集的優勢,推動產學研結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種業為重點,加大科技創新和應用力度。大力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加快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讓農業搭上信息化快車,實現跨越式發展。五是富裕農民的農業。目前,市區有相當數量的農業人口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仍有較大差距。要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搞好農產品營銷促銷,支持發展餐飲、休閑觀光、郊外旅游服務,擴大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六是傳承農耕文明的農業。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要保護好農村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保持鄉村特色和鄉風民俗。農村不僅要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還要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世外桃源、心靈寄托的精神家園,讓城市居民望得見炊煙、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體驗得到農事。
我市發展都市現代農業面臨三大瓶頸
一是傳統科級效應遞減。19世紀化肥農藥的發明使用為農業生產帶來革命性變化,農作物產量實現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養活約占22%的人口,到2013年已經保持糧食連續10年增產,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伴隨著糧食增產,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斷增加。據專家分析,當前每生產一噸谷物需要消耗至少20公斤~30公斤氮素,要保持糧食高產,就必須向土壤中補充氮素及其他營養元素。統計表明,過去30多年間,我國化肥用量約占全球總量的35%,且呈現逐年增長、增產貢獻卻逐年下降的趨勢。目前,農作物生長對化肥形成了依賴,施用化肥保持產量的意義遠大于增產。
二是扶持政策效應遞減。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出臺的農業政策很多,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四項:一是土地承包政策,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二是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產品市場活力;三是取消農業稅,極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四是啟動一系列農業補貼補助政策,實現了從“取”到“予”的重大轉變。應該說,這些政策的作用重大而持久,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但是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政策的效力實際上一個比一個弱化。前兩項大的政策中央都沒有拿出錢來,但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后兩項政策減了很大一塊收入,拿出了很大一筆支出,但比較而言,效果和影響沒有前兩項大。并且,四項政策自己與自己比,每一項都是剛出來時作用最為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效用逐步減弱。同時,這些情況表明,傳統和常態化的農業政策空間越來越小,可供選擇的政策工具越來越少。
三是資源投入效應遞減。據統計,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除單產貢獻外,擴大面積對增產的貢獻依然超過40%。為保證糧食,擠壓了大量的雜糧雜豆等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提高糧食作物的復種指數,幾乎能夠播種和復種糧食的耕地都得到充分利用。但是,從發展趨勢看,繼續依靠擴大水土資源投入增加農作物總產量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且投入效益越來越差。一方面,農業用地剛性減少,年均流失約1000萬畝,且大多為良田;另一方面,耕地質量下降明顯,耕地負載逐年加大,區域性退化日趨嚴重。未來我國依賴增加農業水土資源投入提高作物產量的空間十分狹小,即使能夠通過土地整理、復種等措施勉強增加,新增單位水土資源投入的效益也大不如前,其對農作物增產的貢獻日益有限。
面對三個方面的問題,立足于實現更高更快發展,要求我們既要保持原有政策、科技、投入支持力度只增不減,繼續高度重視生產環節,穩定發展基礎,確保生產不停滯、不滑坡,還要摒棄單純抓生產的思維定式,盡快推動發展思路與發展戰略轉型,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把農村、農業發展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在推進都市現代農業建設上有一些硬措施,在促進新農村科學發展上有一些實辦法,做到公共財政向農業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民覆蓋,實現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本文導航:
- (1) 在發展都市現代農業過程中,財政部門應當圍繞全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對投融資體制、產業結構調整、保障體系建設以及績效評估等方面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深入探索和把握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律,及時把調研結果向各級黨委和政府進行匯報,引入政府決策,重點安排財政資金,強力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
- 2827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29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78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86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409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0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0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52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409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