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稻谷市場走向何方?
使糧食補貼效率化,根本的辦法,就是按照“有勞有得”的原則,或者依據農民實際種植糧食的面積給予補貼,或者依據農民出售商品糧的數量給予補貼,以此來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從目前對農民的種糧補貼數額來看,總體上還是過少。平均到一畝地上,不過上百元。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應在繼續加大補貼力度的同時,將流通環節的補貼逐步轉移到生產環節上,以減少種糧農民對市場的過度依賴。
要從根本上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和質量,集約化、規模化是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鼓勵糧食生產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目前,我庭農場已初具規模。截至2012年底(下同),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次統計調查條件的家庭農場87.7萬個,經營耕地面積達到1.76億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13.4%。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有勞動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員4.33人,長期雇工1.68人。在全部家庭農場中,從事種植業的有40.95萬個,占46.7%。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規模達到200.2畝,是承包農戶平均經營耕地面積7.5畝的近27倍。其中,經營規模50畝以下的有48.42萬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55.2%;50-100畝的有18.98萬個,占21.6%;100-500畝的有17.07萬個,占19.5%;500-1000畝的有1.58萬個,占1.8%;1000畝以上的有1.65萬個,占1.9%。2012年全庭農場經營總收入為1620億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為18.47萬元。
方興未艾的家庭農場無疑為我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據筆者調查,現在家庭農場的發展亟需政策支持。
一年比一年增加的土地流轉費用,種糧與種植經濟作物等的比較效益,缺乏農業生產機械、曬場、烘干機、倉庫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必要的流動資金等,都在制約著家庭農場的發展。因此,對于以生產糧食為主的家庭農場,要專門拿出一定資金,給予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農資綜合直補;對于新建曬場、倉庫等基礎設施,以獎代補;對生產糧食給予一定的流動資金貸款,或者貸款貼息。
糧食生產周期長,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必須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從近年來看,我們要高度重視糧食的進出口政策。
進口一定的糧食,比如國內稀缺的泰國優質香米,美國、加拿大等國的高筋小麥等,用來調劑余缺,十分必要。但是,對于過能夠自求平衡的大米,要慎重進口。
糧食生產能力,從一定的意義上看,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體現。作為維持人類生存基本的生活資料,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就不可能有的穩定。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維持一個的糧食供給,又必須付出巨大的財力投入。作為上最發達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美國,每年財政給予了大量的生產和出口補貼,以至于美國農民的收入高于普通城市工人的收入,美國牢牢地掌控著糧食市場,成為糧食出口量一半以上的糧食出口強國。在很多地區,美國的糧食戰略,起到了比任何武器都要重要的作用。
糧食是掌控命運的重要物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古今中外,糧食始終安國定邦的基石。研究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史,可以概括為是糧食供求的進展史。中國歷代農民推翻王朝,無不與食不果腹有直接關系。春秋時期的署名政治家管仲曾經精辟地總結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國人經歷過1959年糧食的人為災難、2003年重大自然災害導致糧食大減產之痛后,我們應當充分理解保持95%糧食國內自給的戰略方針。
我們從2004年開始,確實取得了幾近連年豐收的可喜局面。但是,我們沒有理由過于沾沾自喜。
我國以占有7%的耕地,養活了占22%的人口。可是,我們的資源消耗是驚人的。我國消耗了占35%的化肥,巨大的環境污染隨處可見;日益緊缺的水資源、逐漸縮減的土地資源等等,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威脅,已不是理論問題。
有人說,我們不必擔憂:可以利用市場來滿足國人糧食供應。如果說這是一種良好愿望的話,那只能是“天方夜譚”。
和平年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有平等協商的可能。但是,在國與國之間出現分歧,甚至對立狀態下,還有平等協商的可能嗎?國際貿易禁運、封鎖,不見硝煙的戰爭早在戰爭之前就已經打響。到那時,沒有“糧草”的苦果不言自明。
退一萬步講,即使和平,我們可以自由進口糧食,如果我國嚴重缺糧,能不能進口到我們需要的糧食呢?
據近幾年統計,每年國際糧食貿易量不到我國糧食生產量的一半。即使我國每年缺少10%的糧食,就要進口占糧食貿易量20%的糧食。撇開政治因素,僅從經濟因素分析,這是不可能的。目前,上包括非洲在內大約每年有10億人口采取處于饑餓狀態。
將中國的糧食供給寄希望于國際市場,是希望渺茫的。
保證95%的糧食國內自給,我們在充分運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同時,必須要高度重視國內的糧食生產。要切實從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入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補貼政策,鼓勵集約化、規模化糧食生產,運用關稅等價格杠桿,保持糧食生產與消費的基本平衡,的糧食在可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