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三農回眸:20大關鍵詞
居住證
2012年3月10日,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舉行“統籌城鄉社會發展 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提案辦理協商會。針對委員們提出的創新社會管理改革戶籍制度等提案,公安部副部長黃明透露,《居住證管理辦法》已經形成草案,正在征求意見,年內將報國務院審定。
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中央綜治辦主任陳訓秋表示,我國將實行居住證制度。2012年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積極推行居住證制度,把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社會保險、考駕照、辦理住房手續等功能納入其中。下一步要發揮居住證對流動人口實際狀況的記載功能,為其有序落戶城鎮提供階梯。層面將在適當的時候出臺法規,實行居住證制度,并更多地著眼于為流動人口服務,而不是管理。
以鄭州為例,3月25日,鄭州警方表示,推出一種新版IC卡居住證,代替目前的紙質居住證。屆時,居民信息將全部存儲在一張芯片里。由于附加了住房、就業、入學等各種政策福利,居住證變得越來越“有用”,外來工辦證熱情也隨之空前高漲,由原來管理方“逼著辦”,變成了現在自己“爭著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鄧鴻勛認為: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居住證制度是我國城市管理的重大進步,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居住證制度也同樣存在門檻過高、惠及人口少的弊病。由于附著在戶口上的各項社會管理政策和就業、醫療、教育、福利待遇太多,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農民工變市民,不是簡單地改寫戶口本,而是確保進城農民在就業、住房、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構建全民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百鄉萬戶調查
繼去年卓有成效地開展“百鄉萬戶調查”、青年干部“接地氣、察民情”活動后,今年農業部再次派出30個組、深入27個省(區、市)408個鄉(鎮),重點圍繞“宣傳政策、了解農情、推動春耕、鍛煉干部”四個主題,開始了為期1個月的駐鄉進村入戶調查活動。
2月7日,農業部召開動員培訓大會,韓長賦部長在會上要求,調查組同志要以積極熱情的態度、高度負責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下到基層、走進農村、遍訪農戶、廣查農情,把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送到千家萬戶,把農業部門推動增糧增收的重點措施落實到田間地頭,推動實現“穩中求進”總目標、確保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實現平穩起步和良好開局。2月8日,調查組陸續出發。
為期1個月的駐鄉進村入戶調查,既是落實中央關于干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業部貫徹中央1號文件、推動春耕春管、加強干部實踐鍛煉的具體行動。
調查期間,30個調查組采集到上萬份“農戶調查問卷”,問卷調查內容涉及農戶基本情況、政策落實、春耕備耕和動物疫病防控、家庭收支、農技服務、產業結構調整等,6個大項幾十個小項;每組平均向農業部報送調查信息約30次、3萬余字,其中廣西組報送信息63篇,湖北組形成了14萬字的調研信息。還有浩如煙海的談話記錄、民情日記、調研隨筆、座談會紀要等。
細數調查組走過的“足跡”:新疆、云南、廣西等調查組舉辦春耕春管專題技術講座;甘肅、山東、河北、湖北、吉林等調查組圍繞強化種子管理與服務開展深入調研;浙江、內蒙古、湖南、安徽、福建、廣東、青海、重慶、江西、貴州等調查組總結當地基層農機推廣服務的做法和經驗;黑龍江、河南、江蘇等調查組積極推廣糧食生產實用技術。各個調查組,有的幫助農民聯系采購農資,有的指導農民調整種植品種和種植模式,有的為地方政府穩糧增糧出主意想辦法;糧情農情最關情,責任意識始終貫穿于調查過程。
為使機關干部“深入基層、實踐鍛煉”活動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農業部制定了《關于堅持干部深入基層和加強實踐鍛煉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部門深入基層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的意見》,決定繼續推進農業部機關干部并帶動農業系統廣泛開展“三深入”活動。要在認真總結過去好做法、好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方式、豐富內容,將干部深入基層調研、加強實踐鍛煉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黃金大米”事件
2012年12月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其網站對“黃金大米”一事進行情況通報。通報稱,湖南省衡南縣江口鎮中心小學25名兒童于2008年6月2日隨午餐每人食用了60克“黃金大米”米飯。“黃金大米”米飯系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湯光文在美國進行烹調后,未按規定向國內相關機構申報,于2008年5月29日攜帶入境,違反了國務院農業轉基因生物管理有關規定,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中國疾控中心、浙江省醫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對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深表歉意,稱將以此為戒,進一步加強科研項目過程監管,完善內部規章制度,加強法律法規、科研誠信、職業道德和醫學倫理教育。三名當事人被處分!
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
從今年7月1日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將在范圍內啟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包括職工養老、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在內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全覆蓋,意味著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將在今年初步形成,幾千年來中國人“老有所養”的愿望初步實現。
截至今年3月底,納入試點的1914個新農保試點縣、1902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參保人數達到3.43億人,其中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人數9543萬人。在試點的基礎上,還有18個省份的345個縣自行開展新農保試點,11個省份的181個縣自行開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16個省份已經實現制度全覆蓋,10個省份統一實施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加上地方自行試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總參保人數達到3.76億人,其中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人數1.07億人。
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仍有近40%的地區未納入試點范圍,并有幾千萬的城鄉老年居民未享受到發放的基礎養老金。他強調,要盡早摸清底數,特別是人口、戶籍、就業、參保等方面的情況,具備條件的行政村或社區要建立家庭臺賬;同時充實基層經辦力量,特別是要用好“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公益性崗位等政策,督促地方認真落實各級財政補助資金和工作經費等。
農地確權
2011年底,國務院要求國土資源部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的確權頒證工作。此后,根據國務院總體精神,國土資源部制定了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賦能”的工作目標,以確保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擁有者的權益。
距離國務院劃定的2012年12月前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確權頒證的“最后期限”還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國土資源部開始緊急督促地方政府加快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頒證”。在此之前,“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賦能”已經成為國務院認可的基本原則。
所謂“確權頒證”,是對“明確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核發土地使用權證書”的簡稱。按照現行《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為集體所有。農村集體土地中主要分為兩大部分,耕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目前,“確權頒證”工作主要針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展開。
依照國務院要求,這項工作需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季度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發證率達到73%,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發證率為84%,宅基地使用權發證率為80%。“
農村“金改”
5月17日,浙江省麗水市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工作動員大會召開。會上透露: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人民政府日前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麗水市開展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工作,并同意實施《麗水市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麗水市成為經央行批準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
根據方案,通過實施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將在麗水率先完善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的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建立一個多層次、低成本、廣覆蓋、適度競爭、商業運作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到“十二五”末期,努力建成農村金融改革的先行區、金融創新的示范區、金融發展的繁榮區、金融生態的優質區、金融運行的區。
方案提出,麗水將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或組織,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和民間資金進入金融領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融資租賃公司、典當行等適合麗水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各類中小型金融機構和組織。
方案還提出,麗水將鼓勵金融機構突破傳統理念,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地創新信用模式和擴大貸款抵質押擔保物范圍,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內外成熟的小額貸款技術,構建起小額信用貸款、抵押擔保貸款、擔保機構保證貸款“三位一體”的農村信貸產品體系。
在開展試點過程中,麗水市將著力破解三農需求大、融資難,城鄉差距大、普惠難的“兩大兩難”問題,重點圍繞農村金融的“八大體系”先行先試:創新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豐富農村金融產品體系、強化金融惠農政策體系、健全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完善農村社會信用體系、搭建金融服務平臺體系、改進農村支付服務體系、優化農村金融生態體系。從而實現“農民家的東西值錢了,農民足不出村就能取錢了,銀行敢于把錢貸給農民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和供給矛盾。
據央行介紹,隨著我國農村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部分地區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愿望十分強烈。通過選擇合適地區開展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探索農村金融多層次發展的內容和形式,對于建立低成本、廣覆蓋、可持續、風險可控、適度競爭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職業農民
12月14日,農業部在安徽省蚌埠市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力爭在3年內,選擇100個試點縣,每個縣根據農業產業分布選擇2~3個主導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
隨著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農業發展面臨新挑戰,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成為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今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是中央在“三農”領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行動指南,更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強調,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從環境、制度、政策等層面引導和扶持。首先要構建教育培訓制度。近期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對象是種養大戶、合作組織帶頭人,各地應在教育培訓機制、教育培訓方式、教育培訓內容、教材建設、師資遴選等方面系統設計,形成優勢互補,技術、師資、條件和能力相配套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格局,協同開展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其次要加強認定管理。各地農業行政部門要負責組織開展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工作,保證認定管理的權威性和連續性。最后要制定扶持政策。一是土地流轉,在自愿基礎上,創新土地流轉機制,鼓勵成片土地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二是生產扶持,在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基礎上,將新增的農業補貼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三是金融信貸,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建立擔保基金,解決新型職業農民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融資困難。四是農業保險,擴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業保險險種和覆蓋面,給予政策優惠。五是社會保障,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參加社會保險比例,提高公共服務標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