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講述:年收入50多萬 他是如何做到的
眼前的段興有其貌不揚,衣著樸素,丟在人群里一點不起眼。
可56歲的他有過人之處,曾購買的大型拖拉機是鎮里首輛由農民私人購買的、整個澄江曾有一半左右的地是他發起成立的合作社耕作的。
說說他的故事
段興有家在云南省澄江市海口鎮海口社區下紅坡小組,家里兄弟姐妹七個,他是老幺。老話說“小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小時候哥哥姐姐們有的段興有都有,哥哥姐姐們沒有的,父母想辦法給他弄,并希望他長大后能頂天立地,因此給他取了硬氣的小名——“小立柱”。
從成長經歷看,段興有沒讓父母失望。
初中畢業后,段興有跟著父母種地。當時烤煙是主要收入,每年煙苗移栽前要耕地,每當這時候,父親扶著鐵犁,他牽著牛走,牛喘著粗氣,低著頭往前使勁。
“太苦了!”段興有回憶,經常從天蒙蒙亮忙到天黑,才能犁一兩畝地。甚至有時天不亮就要趕到地里撿包谷桿,不撿的話牛犁不動。
“要是能有臺拖拉機該多好!”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段興有在電視上看到拖拉機耕地的新聞,于是發出感嘆。
1990年年初,愿望實現,段興有和一個朋友合伙,買了輛東方紅804拖拉機。這是全鎮首輛由農民私人購買的大型拖拉機,兩人打算先在自家地里用,別人看到效果,肯定上門問,那時就有生意了。
事實照著兩人設想的走。起初村里人稀奇,“這小子整個拖拉機干啥?”段興有笑而不語,用行動說話。
正趕上春耕,他把車開到自家地里,兩個多小時犁完了四五畝地。“哎呦,這小子有想法,不然靠牛犁地得三天時間,關鍵人不累。”村里人看到“大家伙”確實厲害,詢問段興有咋收費。
“30元一畝。”這是段興有和朋友核算成本后給出的優惠價。
雖然價錢不低,可人省力,村里有人找段興有。
生意來了,他和朋友換著開,人歇機器不歇,一天24小時能犁40畝。再后來,生意拓展到其他村,人更忙了,每天灰頭土臉,臉都沒空洗。
▲段興有兒子開著拖拉機打塘▲
烤煙是澄江的主要產業,煙草部門看到段興有生意好,幫助他成立合作社。1992年,合作社把原澄江縣農機站的10輛拖拉機租過來請人開,每年小春耕作1萬畝左右,大春耕作1.5萬畝。除掉司機工資、油錢等,合作社每年能賺三四萬元,在當時算高收入。
再后來租期到了,合作社花錢買了5輛,還鼓勵有大型拖拉機的人家連人帶車入股。合作社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澄江本地,拖拉機還開到周邊的易門、華寧、呈貢。“最高峰時,整個澄江有一半左右的地都是合作社耕種的。”段興有頗為得意。
生意好,機器得跟上。2010年左右,合作社更新換代,馬力小的拖拉機全換成馬力大的。而且隨著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合作社還購買了新設備,擴展了業務范圍,除了耕地,理墑、打塘、除草均能機械化。當然,隨著成本上漲,每畝的耕作費也在提高,從開始的每畝30元提高到現在的每畝70元。如果連著理墑、打塘,每畝200元。
這兩年,合作社駕駛員增多,段興有很少親自操作拖拉機,他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聯系業務上,自家的兩臺拖拉機也交給兩個兒子開。
家里去年流轉土地種了60多畝,毛收入30多萬元。加上在合作社的收入,他家年收入達到五六十萬元。
段興有滿意現在的生活,“農民嘛,忙起來才有收入。”這不,正趕上春耕,剛采訪著,他又接到三個社區打來的電話,讓趕緊找車去犁地。
段興有這些年的經歷正是全國各地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的縮影。根據公開報道,“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56億千瓦,比“十二五”期末增長1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25%,比“十二五”期末提高7.4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為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