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機展回眸:巨頭角力高端,農機新勢力能否替代“老前輩”C位
每年春節過后,便進入了農機展銷會時間,從省級、地市級到縣級,從企業到經銷商,各個層級的農機展銷會你方唱罷我登場,拉開了春耕春播個農忙季節的序幕。從展覽規模和質量來衡量,江蘇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不愧為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展覽展示平臺,今年是第十一屆。
2021年的確不尋常,恰逢“十四五”開局之年,農機市場努力從新冠疫情中復蘇。在這樣的背景下,4月14日,由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江蘇省貿促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江蘇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辦。
不過,令業界感興趣的還是,透過這個展覽展示平臺釋放出哪些信號?在疫情中奮戰的農機企業有哪些變化?屢上頭條的智能農機發展到什么程度,熱身期過后的農機新勢力有哪些作為?從南京歸來剛喘一口氣,不妨試著回答一下。
一
農機智能化已撲面而來,這是觀展后的直觀印象。
說起來,業界對農機智能化趨勢已有高度共識。但也有觀點認為,真正的農機智能化還很遙遠。在抗擊新冠疫情中,讓智能農機再度成為熱點,無形中推動了其發展。這與江蘇農機展透露出的信息也基本一致。
本次展會以“智造農機、機遇未來”為主題,仔細觀察,農機產品智能化是本次展會的亮點。在精心打造的未來農業全景體驗中心展區,布置了“無人農場、現代果(蔬)園、智慧豬場、數字漁業”四個展區,利用場景再現、模塊化操作、IP形象擬人化和沉浸式體驗等表現方式,系統展現了智慧牧場、智慧林果業、數字化養魚等多個領域的智慧農業整體解決方案,集環境控制、智能飼喂系統、欄位管理和應用案例;來自南京農大等部分高校展出了設施農業機器人、果蔬采摘機器人、蘑菇采摘機器人等的科研成果。參展產品科技水平的整體提高,讓如今農機展的時尚感、現代感、科技感元素也毫不遜色。
展會同期舉辦了“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論壇。
農業農村部農機鑒定總站、農機推廣總站副站長徐振興認為,受土地規模較小等要素制約,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普遍存在著高能耗、高投入等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當務之急是發展更精準、更適用、更的新一代智能農機裝備和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生產向智能化邁進。
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云介紹,江蘇省2020年已率先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其中,66個糧食主產縣整體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耕、種、收、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六大生產環節全程機械化水平達82%,目前正向提檔升級、全程和高質發展。楊時云認為,在下一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加快“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兩大行動,加快推進設施農業、林果業、畜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機械化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物聯網技術裝備應用推廣,推動農機化向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可謂是農機智能化的堅定推動者。趙春江認為,“AI+農業”為我國向農業發達邁進提供了一次難得機遇,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將逐步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無人機、無人拖拉機、智能收獲機、智能除草機、擠奶機器人等智能農機技術的大量應用,可以替代人工勞動,有效解決傳統農業面臨的勞動力不足、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差等問題,代表著未來智慧農業發展方向。在發展過程中,人機共融是未來農業人工智能的重要一環,由于農業非結構化特點特別突出,人機共融技術將大大減少農業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成本,機器人可以預測人的意圖并與人交互,使機器輕松完成復雜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