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小麥水稻收獲損失,可多養活170萬人
資料圖
當前,農機社會化服務、聯合機械化收獲是發展趨勢和主流,而且是減少收獲環節損失的有效途徑。根據我們在28個省(區、市)對近5000個農戶的糧食收獲環節損失專項調查,在采用聯合機械收獲的水稻和小麥種植戶中,選擇購買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農戶分別占比為88.46%和93.20%,損失率均低于未采用農機服務。根據2018年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主要農產品成本收益數據測算,若采用農機社會化服務可以減少水稻損失量2.18萬噸(相當于節約耕地4.63萬畝),減少小麥損失量22.44萬噸(相當于節約耕地59.79萬畝),合計節約兩大口糧作物損失25萬噸。據測算,僅水稻收獲環節減少的損失就可養活15.06萬人口,小麥收獲環節減少的損失可養活155.32萬人口,合計可養活170萬人口。
根據我們的調研,目前水稻和小麥的機械化收獲環節損失率分別為3.83%和4.12%。而根據《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指導意見,水稻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損失率應小于或等于3%、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小于或等于2.5%,小麥聯合收割機損失率應小于或等于2%(黃淮海地區小于等于3%)。可見收獲環節仍有減少損失的空間。
另外,目前廣大農民也很少進行糧食的撿拾,我們的調查顯示,僅有30.45%的人進行撿拾。
為進一步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效力,提高聯合機械化收獲率,降低收獲損失,建議采取如下措施:首先,降低土地細碎程度,適度擴大種植規模。地細碎化程度越低,種植規模越大,越有利于聯合收割機的作業展開,提高使用效力,降低額外損失;其次,推進農機轉型升級,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積極推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加快聯合機械化研發,提高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另外,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機服務水平。從糧食主產省開始,對農機服務組織的所有者、經營者和農機駕駛員進行定期培訓,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比如水稻收獲中割臺的高低、小麥收割中收割機風門的大小。同時,完善制定社會服務的契約內容,推動將損失納入服務樣本合同條款,增強其愛糧節糧意識,降低收獲環節的損失;最后,以村為單位組織一定勞動力進行糧食撿拾。糧食撿拾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撿拾的收益不能彌補撿拾成本,單個農戶往往不會去撿拾,地方政府宜采取相應的補貼或支持措施,鼓勵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地,以村集體和合作社為主體組織相關勞力進行糧食撿拾,盡可能減少糧食損失。
(武拉平、李軒復/中國農大)